梁华添向孩子讲解革命史。 受访者供图“只要尚有一点余热,我就尽所能发光发亮。”这是梁华添数十年来坚持的人生理念。梁华添家住横栏镇贴边村,今年75岁的他在教坛耕耘了32年,退休后加入了贴边村关工委, 继续为教育事业“燃烧”余热。这些年他不仅积极参加村委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对问题青年进行帮扶工作,而且还兼任贴边村红色革命史义务讲解员。多年来,梁华添已帮扶小学生80多人次、中学生14人次、社会青年30多人次,获得了2019年第二季度“中山好人”、“先进长者义工”等荣誉。
见习记者 陈伟祺 实习生 陈洁莹
■义务讲解员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横栏镇贴边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微微弓腰,低头面向小朋友,左手指向墙上宣传画,抑扬顿挫地讲述四沙革命老区的历史。小朋友跟随梁华添手指的方向伸长脖子,不时还提出疑惑。像这样温馨的画面已持续上演了许多年。
谈及义务讲解员一职,梁华添谦虚地告诉记者,自己只是从革命先辈接过历史的交接棒。“这上面有记录了81名地下党员的名字,其中一位叫黄锦福,他原来也是这里的讲解员。”在中心一楼的墙上,一张革命时期地下党员名单正对大门,梁华添介绍,为了讲好他们的故事,他曾与当中20多位聊过天 。
“我把他们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标注重点,整理成册,自己有空的时候翻出来看看,试讲一下,渐渐地掌握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又贴切史实的要领。”梁华添告诉记者,面对党员干部、军人、学生等不同的群体,他有不同的讲故事方式。
■走下三尺讲台依然延续教育梦
在当老师之前,梁华添是一名电工,主要工作是在生产队铺设电线和安装电灯。“我的父亲沉迷赌博,小时候家里没钱,读书的学费和文具的费用都是我帮别人带小孩、卖鱼攒回来的,后来生产队聘我为老师参与扫盲行动,从此才正式踏入教师行业。”
2000年,梁华添正式退休。退休后的梁华添还时常梦到自己在讲台上教书。“小孩子特别纯真、善良,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帮学校和家长辅导孩子,延续我的教育梦。”
2011年,在村委的支持下,梁华添和今年76岁的退休教师吴华有开办无偿辅导班,特意招收家长和老师反映成绩较差且调皮的学生。“早上8点半到10点半是上课时间,下午我们老师批改作业。”每逢寒暑假两位老人就开始培训班,并且还结合孩子们的兴趣,教授学生数学、书法、写作等课程。
随着年纪的增长,梁华添的口齿不复以往清晰,“我怕学生听不懂,而且我也不懂英语,如果有年轻人愿意教,那就最好不过了。”据了解,目前已有两位大学生加入到辅导班的教师行列。
■帮扶后进青少年考上侨中
2008年,退休8年的梁华添开始着手横栏镇贴边村关工委工作,11年间,梁华添平均每天至少花费1小时潜心研读心理学理论,不断摸索如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方法。11年来,梁华添已帮扶小学生80多人次、中学生14人次、社会青年30多人次。
横栏镇四沙小学曾经把20名学习存在成绩差、厌学、逃学、品行不良等行为的“后进生”交给了梁华添辅导教育。
其中一位学生小黄,梁华添通过走访小黄亲戚和邻居,了解到他的爸爸是一名吸毒人员,妈妈有智力障碍,平时起居生活全靠婶婶和叔叔。因为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管教,小黄失去了信心。
跟进工作的第一天,梁华添就吃了闭门羹。“无论怎么敲门,他都不愿意开。”梁华添坚持每天都到小黄家,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学校生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打开他的话匣子。
经过几天的反复开解和耐心交谈,黄某才答应复学。可是梁华添担心黄某不能坚持,每周一次到学校向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一有空就到他家跟他谈心,一直帮扶到他小学毕业。
经过梁华添两年的的耐心帮扶,黄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市华侨中学,这让梁华添感到十分骄傲和欣慰。
梁华添没有惊天动地和曲折传奇的故事,但他用“坚守”二字,以不同方式驻扎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这就是他一生诲人不倦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中山关区加工贸易废料网上拍卖成交票数和金额均占拍卖平台全国总量六成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上一秒还是废料 下一秒变废为宝!
加工贸易边角废料可变废为宝凌世杰摄制图:张江文/羊城晚报记者林翎通讯员李柳彬何雪雁废料也能拍卖?对,上一秒还是废料,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