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岩
在200多年的京剧历史中,缺不得一个“谭”字。170多年前,京剧谭门创始人谭鑫培从故乡湖北闯荡京华,凭借天赋和努力自成谭门一派。此后,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薪火相继。谭家七代40余人先后投身京剧事业,成为梨园界的佳话。近日,谭派第五代传人、91岁高龄的谭元寿,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和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同台现身一场京剧文化分享会,与观众分享京剧行当和谭家这100多年的风雨故事。
谭鑫培独特声腔开宗立派
作为京剧谭派第六代传人,从事京剧艺术50多年的京剧名家谭孝曾认为:“谭家之所以七代相传而不衰,除了艺术上的传承,还有精神上的传承。尤其是我的高祖谭鑫培和祖父谭富英。”
说起谭家的历史,谭孝曾滔滔不绝。他介绍说:“谭家的祖籍是湖北江夏,从事京剧艺术的第一代人是太祖父谭志道。湖北人唱汉调,太祖父当时是汉调演员。汉调在没有形成汉剧之前其实就是一种民间小调,不是到正规剧场去演出,只是在茶楼酒肆的民间娱乐。高祖谭鑫培出生的时候,太祖父已经40多岁了,那个年代40多岁得子非常高兴。太祖父经常带着高祖到演唱的地方去玩,从小熏陶了高祖谭鑫培。谭家是晚于徽班进京的,那时太祖带着高祖为了躲避战乱北上,第一站在天津落户。高祖谭鑫培也是在天津学的艺,那时候五六岁就开始上科班了。”
谭孝曾认为高祖谭鑫培是谭派开宗立派的先祖:“他确立了谭派唱腔艺术的特点,规范了戏曲舞台。他的声腔艺术吸收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前三甲,更可贵的是他去南方又接触了孙小六这样的海派艺术,再加上他走帘外、跑单帮,了解民间基础艺术,把好的东西都作为营养吸收在自己身上了。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闯出了在那个时代不被认可的声腔艺术,那时候被说成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可是经过了150年左右的历史验证,他的艺术是划时代的,今天听他的唱片,一点都不落伍,甚至我们今天的后人全没突破他所设定的规范的唱腔模式和板式。”
谭富英扮相漂亮“值票价”
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不仅继承了全部家学,更培养了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发展创新了“谭派”,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谭孝曾自幼便在爷爷谭富英的日日教诲下深刻体会了谭派艺术的精华。爷爷教导他,做艺要精、做人要德、为国要尽忠。
谭孝曾认为,曾祖谭小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曾祖是最有文化的,上过洋学堂、懂外文,比一般的艺人学习要快。当时戏曲舞台的名角是"三小一白",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和白牡丹(荀慧生)。即便如此,谭小培认为他唱不过我高祖。但仔细听曾祖的唱片,我发现录音唱得真地道,跟我高祖分不太出来。”
即便是这样,谭小培仍不满足于现状,他看清了形势。谭孝曾表示:“曾祖谭小培想到了他的儿子——我祖父谭富英先生。祖父跟我说他有时候一天演了五部戏,走了五个剧场,特别受欢迎。他和四大名旦都搭过班。借着四大名旦的台演戏,一点一滴地积累成自己的,经验丰富了,观众也脸熟了。直到后来30多岁挑班,人说我祖父谭富英的票卖一块钱,一上场这扮相就值8毛。他老人家高鼻梁扮相漂亮,天生来就是老生扮相。他还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作为一个演员,我祖父红了一辈子,搭班也红,挑班也红。遗憾就是他过早离开了戏曲舞台,他离开舞台的时候还不到60岁,主要是身体不太好,有高血压、心脏病。”
谭孝曾“老戏新演”吸引年轻人
谭孝曾认为,父亲谭元寿能成功塑造《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不是一夜成名,“家父谭元寿21岁在天桥舞台上挑班。文戏武戏都得演,文戏就不说了,谭家的这些代表剧目,武戏有《三岔口》《野猪林》《金钱豹》。1958年又开始演现代戏《青春之歌》《党的女儿》等。塑造了很多人物,有很多的积累以后才有了《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他们这一代人是有很多的积累了。”
谭孝曾说,如果没有传统戏的积累是演不好现代戏的:“现在恰恰有些青年演员新编剧现代戏,拿出来没几天就排出来了,很少能成功。这有剧本的问题,也有演员的问题,因为他本身没积累,全仗着唱腔设计和身段设计。过去的戏都是演员自己设计唱腔、身段和服装。京剧还是要以演传统京剧为主。前几年纪念谭鑫培、谭富英的活动,我大胆进行了一个探索——把老戏完善,有头有尾,让更多的青年观众看懂,这样他们才能有兴趣。事实证明,老的传统戏稍加整理,是能够得到广大戏迷朋友喜欢的。剧场的上座率和舞台效果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谭富英不到60岁就离开了舞台,但在脱离舞台后他有两次亮相都非常精彩。谭孝曾说:“一次是在北京中山音乐堂,还有一次是在北京人民剧场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当时,阜外医院在化妆室里放着治疗器械,一有情况能随时抢救。因为是纪念梅兰芳梅先生,这是大事,哪怕身体有问题,也一定得参加。说句夸张的话,命都不要了。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这种情义让人敬佩。”
谭七代从“中国符号”中悟道
作为谭派嫡传,谭正岩是幸运的,因为在梨园行当里谭派是第一世家,他有那么多东西要传承,不光是荣耀更多是技艺。然而作为“谭七代”身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外人所无法体会的。
谭正岩也经常会问自己:“"谭"字对我来说究竟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呢?”
谭家的光环让谭正岩有了得天独厚的学艺条件,但有时光环也是“绊脚石”。谭派嫡传“千顷地一棵苗”,多少人的期待落在了谭正岩身上。
他说:“大家都觉得京剧太难了,其实京剧离我们很近、入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每个人都可以张口唱,只是唱到什么程度每个人不一样。其实大部分戏对我来说都挺难的。我经常看我爷爷的录像,有一段时间我越看越没有自信。爷爷教我时,会让我从头到尾唱一遍,然后让我看他从头到尾唱一遍。除了要传承技术,还要发掘表演的真实性。”
谭正岩从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陶成长,除了京剧,他还喜欢国画、武术这些中国符号元素。他说:“这三者都有相通之处,都是传承多年,不拘于流派。作为京剧演员,很多可以从国画、武术里借鉴。祖父跟我讲,如果你想离艺术更近一步的话,一定把水墨画捡起来,从画中能悟到很多京剧舞台的东西。”
(据《北京青年报》郭佳田婉婷/文)
新闻推荐
中山企业家徒步挑战戈壁滩 全程88公里,第一批参赛者将于9月出征
本报讯(记者黄标)近日,由中山市18家商协会和9家民营企业联合发起“戈壁英雄挑战赛”大型戈壁徒步健身活动在中山正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