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自助图书馆内一角:不同年龄层的阅读爱好者沉浸在书香里。
叶志文摄
港口镇自助图书馆外观建筑风格新颖,内部环境明亮整洁。资料图片
深夜,火炬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仍灯火通明,为城市点亮一簇暖光。资料图片
进入暑期,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变得特别热闹。覆盖中山各个镇区的“中山书房”,成为了阅读爱好者日常打卡的好地方。从西区休闲文化公园到三乡文化广场,一间间别致清净的小房子,是酷暑中让人心驰神往的“小清新”去处。无论是放暑假的孩子、写作业的学生,还是暂作休憩的上班族,人们都能在这片空间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为推动“书香中山”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山市在市、镇、村三级图书馆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又建成25家街区自助图书馆,形成覆盖镇区、惠民便捷的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品牌——“中山书房”,不仅将阅读文化播撒到街头巷尾,也让自身成为城市文化中一盏常亮的灯火。
●撰文:廖瀚郭玉贞
从文化空间到“城市客厅”“中山书房”增添人文温度
“如果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向往。
位于三乡镇文化广场一侧,在“中山书房·三乡悦读”标识下,有一间面积约100平方米,装饰精致、风格清新的玻璃房。这家小小的玻璃房街区自助图书馆,内设20余个阅览座位,置有图书3000多种、5000多册,馆内20M光纤网络全覆盖,环境舒适,书香气息浓厚。通过人脸识别,已办理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借书证的读者即可实现进出馆、借还图书等操作,在馆内惬意休憩,享受阅读、自习、上网等服务。
在火炬开发区联富社区尚城花园小区旁,建成于去年12月的“中山书房·火炬区悦读”空间同样兼具“颜值”与“内涵”。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与书香呼应的人文环境……该处的街区自助图书馆以现代玻璃建筑体为馆舍,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馆藏图书8000余册,兼具自助图书室、社区文化空间、志愿者服务驿站等多元功能,馆藏图书实现全市通借通还,馆内常态化提供阅读推广公益服务。
在港口文化中心广场,“中山书房”则拥有另外一种“气质”:“集装箱”式外墙、黑色立体线条、童趣的涂鸦,让这座自助图书馆看起来趣味十足。仅60平方米面积的城市书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划分有阅览区、藏书区、自助办证区、借还区等功能区域;馆内藏图书5000多册,藏书按成人与少儿6:4比例配置,并将不断根据居民阅读习惯变化进行调整,以更好满足大众对公共阅读的需求。
今年4月21日,“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山市19家街区自助图书馆联合举办集体开馆仪式迎接市民读者。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5家街区自助图书馆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街区自助图书镇区全覆盖。这些各具特色的街区自助图书馆被命名为“中山书房”(各镇区可结合本土文化旅游特色在“中山书房”后增加“本土地域名称”和“悦读”文字内容),统一业务管理平台、统一标识设计、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服务标准和规范,形成全市统一文化形象,并彰显地方特色。它们不仅是数栋建筑,更成为遍布全市的“城市客厅”,吸引在城乡穿梭的人们驻足阅读,或学习工作,或暂作休憩,无形中为中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现代人文温度。
1690平方米总面积智能化“中山书房”实现镇区全覆盖
在数字资源前所未有丰富的时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街区自助图书馆的出现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
智能化、安全性、便利性,是街区自助图书馆的特点。中山市研究制定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标准:有相对独立固定的场所,室内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馆藏图书不少于3000种、5000册,新书比例不少于八成,图书按成人与少儿6:4比例配置并根据大众需求不断调整;内置阅览坐席不少于15个,实现免费高速WiFi覆盖,配备空调等设备,设有无障碍通道;运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进行管理,配置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进馆身份识别和智能防盗……
目前,各“中山书房”均具备自助查询、图书借还、自助办证和数字阅读等服务功能,馆内借还书设备与全市图书馆总分馆系统联通,实行全市文献通借通还一卡通借阅服务;馆内无需管理员值守,全年无休,市民持身份证或借书证即可进馆,大大降低了图书馆建设、运营和使用的成本,让“中山书房”成为广大市民家门口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第三代图书馆”,有效突破传统图书馆馆舍建筑的地理位置局限,为周边居民打造了触手可及的公共阅读服务空间。
“中山书房”的推广,不仅吸引着更多爱好阅读的市民远离城市喧嚣,在书香氛围中感受“诗和远方”,同时起到了承载公共图书馆服务向街区延伸的作用。通过市民自主选择,阅读人群得到有效分流,一方面,中山纪念图书馆可以集中精力开展多元化、精品化的文化公益活动,打造优化如“童心学堂”“妈妈故事会”“香山记忆”“香山人行世界”等阅读推广品牌项目;另一方面,各镇区纷纷结合图书馆总分馆服务资源和各自镇区特色,通过街区自助图书馆推陈出新开展各类群众身边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今年暑期,东凤自助图书馆在东凤尚益广场举行了《东凤镇·悦读·为祖国喝彩》的阅读分享征文及读后感演讲比赛,南区自助图书馆举办了亲子周末学堂——阅读故事会的活动等,引导市民走近阅读、爱上阅读。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山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共接待读者32万人次,借出图书16.6万册次,借书人次达3.6万。目前“中山书房”图书借阅管理已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办理了借书证的市民读者只需在第一次借书时使用身份证进行人脸识别核验,以后便无需再携带任何证件,仅凭“刷脸”即可实现进出馆和借还书等操作,便民效应更加凸显。街区自助图书馆的“科技感”与“未来感”由此可见,对年轻读者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我们希望小朋友们能在他们的年龄段进行大量阅读,但是读者证借书的形式,对小朋友来说不太合适,可能今天拿了证,明天就丢了。而身份证也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持有。”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吕梅表示,各种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在借书还书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今后,这些技术也将在推进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持续更新。
在中山,街区自助图书馆的诞生与普及,也是这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历程的体现。2014年,中山市图书馆在文化艺术中心南侧门建设了首家自助分馆;2017年,在东区、南区、西区和石岐区各建设了1个自助图书馆。2018年,随着中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面启动和深入推进,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扩大至全市,共发动21个镇区实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家街区自助图书馆投入使用,总面积约1690平方米,基本实现街区自助图书馆镇区全覆盖。2019年下半年,中山将继续开展“中山书房”建设,在相关镇区居民住宅区公建配套设施、人流密集的商业综合体或场馆、人流密集的街区、旅游景区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场所,建设不少于12个街区自助图书馆。这些陆续落成的“中山书房”,将成为中山市深入推进全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全民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公共阅读服务走向普惠共享
越来越多的街区自助图书馆出现在中山城乡的街头巷尾,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光点”日渐密集。这一间间以“中山书房”为名,每天接访读者众多的小小图书馆,不仅是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山市人文精神、城市文化的侧面反映。今天,人们不一定通过图书馆才能阅读一本书,但却一定会通过图书馆去阅读一座城。
中山市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历程,是中山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持续优化进程的缩影。自2018年7月中山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以来,一年创建时间内,中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中山市新博物馆正在加快项目工程施工;中山市于2018年年底实现了全市27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
在设施逐渐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大幅提升。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已连续3年被写入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重点工作统筹推进。2018年9月,中山市出台《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以业务场馆、技术平台、文献资源、阅读活动、人才队伍等五个方面的“共建共享”,实行市聘分馆副馆长下派镇(区)、镇(区)安排分片专管员下派村(社区)督导的“双派”制度,着力打造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中山模式”。
目前,中山市已形成以中山纪念图书馆作为总馆、24家镇区图书馆作为分馆、25家街区自助图书馆和273个行政村(社区)图书室作为基层服务点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全市总分馆馆藏图书逾415.9万册,基本实现市、镇、村三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以1783.67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来计算,中山市平均半径3.5公里内拥有一间图书馆、平均半径1.5公里内拥有一间图书室,构建起完善的公共阅读服务圈。此外,中山市还出台了《2019年中山市镇区级图书馆技术升级改造实施方案》,通过政府奖补资助方式,指导镇区图书馆分馆在自助化、智能化管理上开展专业设备升级优化,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为进一步降低公共阅读门槛,鼓励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中山纪念图书馆于今年年初推出“零门槛享阅读”活动,实施免押金办理读者证政策,市民只需凭借身份证或支付宝账号即可办证借书,每张借书证每次可借书籍数量增至10册。今年6月,中山市还创新推出“爱阅网借”惠民项目,在原有的每年200万元“市民选书政府买单”(实体书店)政策基础上追加100万元经费用于市民在指定网络平台上进行免费的网购借书操作,以适应新时代大众选书需求。
不断拓展的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文脉传承的最好载体,体现着城市文明和市民整体精神面貌。文化空间的优秀与否,不在于实际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文化氛围、阅读环境的营造。随着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山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公共阅读服务走向普惠共享,让人文阅读情怀渗入街巷田野,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特写
深夜图书馆里的
阅读者们
一个夏夜,在火炬开发区尚城花园的南门出口,面向濠东路,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中山书房·火炬区悦读”依然灯火通明:温暖的顶灯、24℃的空调、干净的木质地板……隔音玻璃隔绝了窗外熙熙攘攘的马路传来的声响,图书馆内部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图书馆内,仍有10多名读者,他们当中有席地而坐的小朋友,有在小沙发上码字的上班族,也有戴着老花镜认真阅读的老年读者。
晚上8时左右,今年上小学5年级的小凯(化名)收拾好书包,将从书柜上拿的图书放回了原来的位置,蹦蹦跳跳地走向在门口等他的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小凯妈妈经常加班到晚上8时左右。暑假期间,每天下午5时多从培训班放学的小凯就来到图书馆里,等着下班的妈妈。
“通过图书馆里的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我给他开通了人脸识别,他不需要带任何证件就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小凯的妈妈说,“我不放心他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乱跑,这里干净、安静又安全,我就让他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待一待,看看书也好,写写作业也行。”
恒定24℃的空调、安静的环境、还有24小时的视频监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尽管无人值守,却让家长们很放心。通过人脸识别出入图书馆,则给了孩子们来去自由的便利。
8时过后,又陆续有几个坐在地板上看书的孩子起身回家。晚上接近9时左右,上班族陆杰开始起身收拾电脑,他已经在这里码了近3个小时的文字。“女朋友在附近上班到晚上9时后,自从自助图书馆开了之后,我常常会来这里一边工作一边等她。”图书馆的插座设置与WiFi覆盖,以及小沙发座椅,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尽管目的不在于阅读,但陆杰却很喜欢这座图书馆。“它的存在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更有人情味了。”
晚上10时左右,随着读者逐渐离开,翻书声、走动声逐渐减少,图书馆内越来越安静。今年25岁的李莞(化名)沿着书柜查看书籍。在自助图书馆的四面书柜里,摆放着超过5000册图书,按图书编码排放。图书不新,但很整齐。
李莞是一名资深阅读者,也是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常客。恰逢周末,她选择来到离家最近的自助图书馆看看书。“我喜欢图书馆的氛围,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旷神怡。”
今年上半年,中山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共接待读者32万人次。借出图书16.6万册次,借书人次达3.6万。从借书数与借书人次可以看出,很多读者都形成了多次借阅的习惯。而通借通还服务的实现,又给了读者们更方便自由的借阅体验。
离开图书馆前,李莞通过图书馆内的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归还了自己在其他图书馆借的图书,并将书放到了还书箱内。“无论在哪个地方借书,都可以在这里归还,我觉得"很酷",也更有借书的动力了。”
数字图书资源的普及,让阅读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图书馆借书行为似乎成为了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但今年65岁的曹阿伯不这么看。“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小孩子来说,都没有获取电子书的能力,也不愿意长时间对着一块屏幕。”在自助图书馆尚未开放前,曹阿伯会骑自行车到其他较大的图书馆看书。如今,他每天晚饭后,散着步就可以来到图书馆。“为了阅读而阅读,与在图书馆里读书是不一样的。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曹阿伯语重心长地说。
晚上10时30分左右,曹阿伯起身离开图书馆,踱着步走回家。图书馆里已经没有读者了。但它仍灯火通明地运行着,等着有需要的读者使用。在馆内的地板上、桌子上,散落着笔记本、文件袋、作业本、铅笔等物件。这是白天在馆内学习和阅读的小朋友们遗留下来的。它们在这里静静地等待明天孩子们的再次到来。
新闻推荐
板芙镇商会走访收集会员企业应对市场困难的新办法 为会员企业提供学习借鉴新思路
本报讯(记者黄标通讯员钟板商)在当前国内经济压力持续的大环境下,企业如何实现订单稳定?从今年6月至今,板芙镇商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