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步行街游人如织。开栏语
近两年来,夜间经济成为各个城市竞相进发的“蓝海”,上海、天津、重庆、杭州、青岛等纷纷将其列入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所谓夜间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
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及城市规模,夜间经济蕴藏着万亿商机。商务部一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到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国内强大市场”,提振夜间经济,繁荣夜间消费,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
今年初的中山“两会”上,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发展夜间经济拉动中山消费提升城市活力的建议》,为中山繁荣“夜间经济”开出良方,市商务局正在酝酿落实,制定相关政策,为这座城市绘制出一幅清晰的“夜经济”蓝图。
夜幕降临,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华灯初上。这条弥漫着商业气息的老街,至今风雨百年,虽然繁华已今非昔比,但它仍是中山最美的夜色之一,仍是商家和小贩的淘金街、市民和游客的青睐地。
游客:还是逛步行街更有味道
8月15日晚8时,记者一行从岐江桥头走进孙文西路。霓虹灯下的街口,七八个黄包车车夫边拉家常边候客,老金店门前,店员热情召唤着客人,对面二楼麦当劳快餐店依旧游客满座。街对面是兴中广场,逛完商场的游客三五成群,穿过斑马线,径直走入步行街,体验这条老街的韵味。
“十年前我刚来中山工作时,朋友告诉我说不逛孙文西路步行街不算到中山。现在十年过去了,我还是这种感觉,所以今晚特意带贵州来的朋友来这里逛逛。”说这话的,是已把家安在火炬开发区的孙祥。孙祥当晚请朋友在兴中广场的一家粤菜餐厅吃过晚饭后接着逛步行街,而后还要折返到兴中广场看巨幕电影,“票都订好了。”
居住在莲塘路的陈静说自己很喜欢逛步行街。“累了,街道两侧有椅子可坐;饿了,步行街竖巷里有很多美食;渴了,街面上有售各种口味的饮品。当然,街边骑楼里有不少时下最流行的服饰和鞋帽,关键是很便宜。”陈静直言,自己赚的钱不是太多,因此城区的高档商场再多,她还是喜欢逛月光下的步行街。
商家:晚上生意比白天好不少
老高在步行街靠“大庙下”的位置摆了一个小摊位,专售文房四宝,这让步行街多了一份墨香味。和其他摊主相比,老高略显“另类”——既不吆喝,也不有意招呼顾客,而是低头写字。“我的客户基本都是懂行的老客户,白天大家忙工作,晚上才有空来这儿挑点笔墨纸砚。我叫价低,他们一般不杀价。”老高说,自己连续摆摊六年,每天下午2点开始,晚上9点半结束。一来是为了消磨时光,交些同道朋友,二来赚点小钱,贴补家用。说话间,附近居民赖先生来到老高的摊前,花了近百元买了一张书法布和一支狼毫笔。
50多岁的潘先生在步行街后面的老巷里开了一家缝纫店,取名“上海时装改裤脚”,已经营了十五六年。巷子微弱的灯光下,记者走进缝纫店,潘先生正用老熨斗熨裤管,发出“呲呲”的声响,屋子里亦有蒸汽弥漫,身旁10多岁的儿子正在玩手游。“我的生意来自步行街的服装店,服装店根据顾客的要求,量好尺寸,将裤子送到店里来改,一次收费4元,十多年我都没变过。”潘先生坦言,晚上赚得比白天多一些。
一辆三轮车,一只小灯泡,两堆时令水果,这是六旬老人闫先桂在逢源东街的摊位。每天晚上六点左右,她会准时出现在街口,为游客提供来自老家、味道独特的果品。老人说,隔壁的孙文西路步行街有城管值班,因此晚十点以后,她才会骑车到步行街售卖。“步行街的生意会好很多,一般我会在晚上12点左右收摊,一个晚上有100元到200元的收入。”
期待:利用好步行街载体繁荣夜经济
步行街上,记者不仅见到了拥有60年店龄的老字号永明眼镜店,也见到了“清仓”十年的服装屋。采访时,有顾客称赞商户和小贩利用晚上时间,带给游客诸多便利和美好,也有游客抱怨骑楼里,不少商家售卖的东西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整条街大约有140多家商户,依托步行街生存的北街商户、地摊小贩则更多。有赵姓顾客直言,两年前就看新闻说石岐区准备将步行街改造,而且要升级为“步行城”,结果说了两年,至今没有一点动静,希望政府早点将项目上马。“国家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刺激消费,而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载体。”赵先生说。
统筹:查九星 文/本报记者 卢兴江 见习生 文露漪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淼)8月18日,记者从市公路局获悉,随着“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完工,中山市国省道干线公路“颜值”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