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喜东站在他的国画《仙湖之歌》前。在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中山画家罗喜东创作的国画《仙湖之歌》被评为88幅进京作品之一。日前,罗喜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起了他创作此画的艰辛历程。
文/图 本报记者 柯颂
仙湖美景动人心
罗喜东的国画《仙湖之歌》给人一种空灵澄净的视觉体验,观众仿佛置身于根盛叶茂的榕树下,清晨里邂逅群鹭翩翩,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犹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述的那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015年夏,刚研究生毕业的我来到中山市博物馆工作,在环境优美的逸仙湖公园内,我所在的中山漫画馆面朝湖水,周围绿树成荫。在茂盛的亚热带植物中,鸟儿嬉戏树间,野凫时而游弋,走进园中,人们犹如置身于小鸟天堂。而最引我注目的则是漫画馆左侧的小叶榕树,根深叶茂,纵横交错,连成一片,如龙盘虎踞。如此震撼人心的场面,我是头一回见。当时心情激动不已,立马绕着榕树慢慢地上下打量,观赏几圈下来还意犹未尽。脑海中不停地闪烁不同意境的画面,我立马意识到此情此景完全可以创作一幅大画。”朴实的罗喜东表示,念头萌生后他却因为缺乏可以制作大画的工作室而迟迟没有动手。
“直到2017年底,我搬到了新居,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客厅改造成工作室,终于有了制作大画的重要条件。是时候动手了,我不能再等了。”罗喜东介绍,他从2018年底就开始画小草图,最初的构思是以榕树为主体,水牛作为点睛,构图上以榕树纵向的树干为主,与后面横向成排、疏密有致的水牛群形成强烈对比,塑造出云雾萦绕的场面,让数只八哥嬉戏于水牛间,画一幅娴静幽远的水乡画。他凭着这两年来的目识心记,利用午饭后的暇间对小叶榕进行局部写生,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画白描稿的阶段。一个月后,白描稿初成,他又反反复复地左看右看,终觉不妥,心中苦闷,便停下来再作思考。
水牛变为白鹭鸟
“直到有一天,远处湖面上突然有数只白鹭掠过,我灵感触发,便明白了白描稿令我不舒服的根源所在,那是动物与植物的比例不协调。于是下班回去当机立断把水牛换成白鹭,这样一改,比例问题就解决了,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就是如何让横向排列的白鹭富有情节感和戏剧性。”罗喜东坦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用心研究白鹭,包括它的种类、习性和造型等,几经修改后,就有了现在画面上所见的布局。在黄金分割线上错落成排的白鹭,正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围绕着它们的首领,仿如演奏家在等候指挥家发号施令一般,一首悦耳动听的视觉交响曲由此展开。
“在完成白鹭的布局后,我还是感觉单调,于是又精心布局了10只绣眼鸟穿插其中,画面瞬间多了几分情趣,同时,它们与白鹭在情态上又有了张弛的对比。把动物全部布局好后,我对整体画面还是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榕树还缺乏历史感。正当苦思之际,恰逢单位组织我们到三乡考察文物,在前陇村,一棵巨龙一般、需要两人合抱才能抱住的榕树映入我的眼帘,苍劲的树干上遍布苔藓藤蔓,树下有乱石杂草丛生,我瞬间激动不已,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历史感。”罗喜东介绍,考察回来后,他又对画面的主体、虚实、疏密、造型等方面加以处理,反反复复地进行对比,努力做到完美。整幅画稿反复修改至2019年2月底才基本上达到其预想效果。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他根据预想效果进行勾线。为了使树干、树枝、动物和石头等体现不同的质感,他大胆地施用不同的笔法,渐渐地,一幅2米×2米的工笔大画呈现在他的眼前。
画前行笔影徘徊
“从起稿到勾线再到制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要克服种种技术难题。毕业后近3年,我迟迟没有动笔,但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就是中国工笔画要怎么画才能更好地得以发展?我该怎么画才能有别于他人?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不断地拿古画和当代大家的作品进行纵横比较,在构图、造型和赋彩等方面找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罗喜东表示,经过这3年的思索,他慢慢加深了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这期间,他白天上班,晚上画画,每晚奋战到凌晨两三点,正是“窗外虫鸣天籁音,画前行笔影徘徊。”
“惭愧的是,开始创作以来,我没有陪女友外出一次,哪怕是逛街,而她依然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每逢周末送过来的不是汤水就是糖水,这甜味一直甜到心头,化作无形的精神力量。为了给女友添点乐趣,我也偶尔在可控范围内让没有接触过工笔画的她拿起毛笔在画上嘚瑟一下。”罗喜东笑道。
“这幅作品终于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截稿前完成,在送原作去复评前,我再次对它进行了调整,使其达到我认为最完美的效果。当现场传来它获省展优秀奖的消息,我忐忑的身心才放松了下来。它检验了我这3年所思所想的方向是否正确,这关系到下一步我对中国画的思考。”罗喜东表示,得知作品《仙湖之歌》被选去参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时,他感到极大的鼓励。
“罗喜东的《仙湖之歌》颜色丰富,淡灰色、淡绿色、淡青色都有。同时,这个题目也选得很好。”中山市美术馆馆长肖伟表示,罗喜东的《仙湖之歌》画面格调高雅,清新淡雅,是学院派的典型。
新闻推荐
再闻虎啸声 振奋中山人 《中山:那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激起千层浪,主流圈层人士来论建言献策
“改变,总比一成不变好!期待中山重振虎威。”“中山不仅要站着谈,还要走着想,更要追着跑。”“坐拥极佳的区域优势资源,中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