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权炎(右)在慰问辖区老人。开车从金湾立交沿着珠海大道往西行驶,北侧是繁华热闹的红旗城区和厂房林立的联港工业区,南侧则是高楼林立的航空新城,金湾“有区无城”的局面正悄然发生改变。
40多年前,从如今的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往西南方向延伸至八一社区的“八一大堤”,就是当时“红旗农场”的“海岸线”。“八一大堤”西北边是围垦而来的耕地,东南边则是汪洋大海。红旗镇总工会副主席、原“红旗农场”职工廖权炎就是在“八一大堤”西北边与同事们拉开了拓荒的“大幕”。廖权炎告诉记者,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农场实行分田到职工个人的承包责任制,促进了职工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破除了职工想干不敢干的思想壁垒,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开荒伊始:
住“树皮屋”穿“麻袋衣”
1977年,因工作调动,廖权炎从梅州老家的矿场来到“红旗农场”开荒,从一名矿工变成了一名农业工人。当时“红旗农场”地处偏远,交通十分不便。廖权炎清楚地记得,他途经广州前往“红旗农场”,一路上总共经过了5个渡口。尽管廖权炎早有心理准备,但农场的环境还是超越了他的想象,农场只有几条拖拉机通行的泥路,站在“八一大堤”(今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往西南方向延伸至八一社区的堤坝)往东南方向望去,是一片茫茫大海。廖权炎住的房子是用树皮简易搭建而成,穿的衣服则是用装大米的麻袋裁剪而成,“麻袋的材质吸汗、耐磨,已是当时难得的理想的制衣材料。”
种甘蔗、挖泥塘是廖权炎的日常工作,巨大的泥块扛在肩上,耳朵、头发都糊满了泥巴。一天劳作下来,泥巴已经跟头发紧紧地黏在一起,要在河里慢慢泡软后才能洗掉。当年劳作条件十分艰苦,由于物资匮乏,吃不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当时淡水紧缺,喝的水和煮的饭都自带咸味,“现在听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当时所有的职工都是这样慢慢适应过来的。”廖权炎表示,当时农场采取的“全体职工一起劳动”的劳作形式,职工的积极性很难发挥得出来,工人们“出工”都是敲钟后才慢吞吞地出发。
临近退休:
传递农场艰苦奋斗创业精神
廖权炎告诉记者,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场实行分田到职工个人的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工人们的劳作不再等着“敲钟”“吹哨”,从清晨到黄昏,田间地头都有人在劳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思想越来越活跃,工人们除了耕种外,还能“自由发挥”,养一些家禽来改善生活。
1983年,当了5年兵后回到农场的廖权炎看到职工们已经住进了砖瓦房。1988年前后,包括廖权炎在内,大部分农场职工家里都用上了电视机等家电,色彩鲜艳的服装也已随处可见。“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破除了职工想干不敢干的思想壁垒,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廖权炎表示,改革开放在给人们物质生活层面带来极大提升的同时,更锻造了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磨炼了人们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原先荒凉的农场被建设成了厂房林立、热闹繁华的城镇。位于红旗镇的联港工业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已经形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电器为主的完善产业链,已吸引310家企业进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园区2017年年产值超250亿元。原先一片汪洋的“八一大堤”西南侧,航空新城高楼林立,西部中心城区已雏形初现。
如今,廖权炎在红旗镇总工会负责的工作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扶困难群众等。今年58岁的廖权炎已临近退休,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时常向晚辈讲述过去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过当时的苦日子,但他们必须知道,如今的好日子是以前人苦日子为基础的,我有义务向晚辈传递农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采写:本报记者乔宇罗汉章
摄影:本报记者张洲
新闻推荐
近日,位于金湾三灶镇定家湾工业区二期滨河路旁边的大门口水道湿地公园(一期)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记者了解到,大门口水道湿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