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2月17日,斗门第十五届民间艺术大巡游在斗门区体育馆广场盛大开幕。大巡游包括13个表演方阵共36个节目板块,其中有6项国家级、4项省级非遗项目,参与演员达1500人。沿途约3公里的巡游道路吸引了珠三角地区10余万游客观摩,呈现出黄杨河畔万人空巷看演出的盛况,更有600余万网友通过各大媒体观看在线直播。(本报今日01版)
珠海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全市上下不遗余力地保护、弘扬民间艺术,使其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业已成为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从报道看,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本土及市内、市外方阵共有13个,每个方阵皆是精品,每个节目均为艺术。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各展所长、交融互补,让节日生活显得真切而热烈,也折射出民间特有的温暖,更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种文化自信弥足珍贵,值得放大。
民间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如何传承以及更好地发展?就要以创意为引领,在原汁原味呈现的同时,更紧密地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打造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与志趣的多元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可以说,融合、创新是民间艺术的未来,政府必须扛起这份文化责任。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和整理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多媒体包装、多形式培训,让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除了依托相关政策外,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科技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利用重大节日,通过举办各种展示展演活动、推动民间艺术进校园和进村入户,使民间艺人的艺术得以充分展现,让更多的人在关注、学习和传承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倘若在商旅、文化、城建中加入民间艺术元素,通过重新演绎的方式,把这些文化常态化展示,那就更能增加产业厚度和文化高度了。
民间艺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所有这些,同样考验着珠海人的智慧,不仅要多一点仪式感,更应多一些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民间不乏能工巧匠,除了艺人的“匠心”不可少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民间艺术活动捧捧场、喝喝彩,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从而使民间艺术发展更有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帆)春节期间,斗门区文化部门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组织策划20余项文化活动,参与人员3000余人,惠及群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