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蔓娓娓道来。
家长们认真听讲座。
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被伤事件屡见不鲜,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尊重生命,使其具备避害常识,已经刻不容缓。近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讲师团讲师吴宜蔓做客“德行珠海·亲子讲堂”,与家长探讨生命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她提醒广大家长,像重视学习一样重视生命教育,让孩子们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意义。只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文/本报记者宋一诺
图/本报记者程霖
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近年来,学生自杀自残的新闻频现,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就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长久的悲痛和损失。孩子选择轻生的原因有很多,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吴宜蔓看来,长期以来,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最为欠缺的教育内容之一。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一般最重视的都是孩子的成绩,最关注孩子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可对孩子精神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却往往疏忽大意。但是,学校的好成绩不等于人生的好成绩,不论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吴宜蔓介绍,有一项调查显示,北京某知名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活着没有意义。“可以说,这些大学生都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却过早的"空心化",让人震惊。”吴宜蔓指出,“空心病”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优秀的学生中。“空心病”看起来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药物无效。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往往在外人眼中非常优秀,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并非真的想自杀,只是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内心极端空洞。
“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在吴宜蔓看来,“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生命教育。由于缺失生命教育,不少孩子抗压力、抗挫折能力羸弱,珍惜生命的意识普遍淡薄,生命教育这一课必须补上,必须成为孩子的“必修课”。
帮孩子建立优质生命信念
何为生命教育?吴宜蔓解释,生命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优质生命信念的教育,使他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能力做对的选择。生命力是想要生存、发展、成功,突破困境的力量;也是受挫时快速复原的力量。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命信念。
吴宜蔓认为,教育有三层内涵,即传道、解惑、授业。第一个层次是“授业”,即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写作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等。这些能力,基本上都是学校所教授的,都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但是父母要清楚,孩子即使拥有了这些能力,也可能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这些能力,所以死读书是没用的。第二个层次是“解惑”,即培养孩子的品格,教给孩子生活的态度,比如与人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个层次是“传道”,即教给孩子生命的信念,这一层境界最高,当然也更重要。因为,信念引导品格,品格构建能力,最终决定人生的成败。
“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父母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很正常,但不应放松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信念,要学习如何正向地带领下一代。”吴宜蔓表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通过一以贯之的生命教育,协助孩子完成他人生中重要的“拼图”,让孩子清晰知道“我是谁”,培养孩子科学、成熟的生命意识,提高他们的抗压力、抗挫折能力,不断增强孩子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观念,让孩子懂得生命对于自己、父母和亲人的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善用正向的语言,正向地引导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会从父母、老师以及亲人对待他的方式,构筑他对自我的认识。
新闻推荐
珠海兴起合作办学热,助力打造珠三角教育高地 名校“合伙人”如何重构教育新生态
省实珠海学校各类校园特色节贯穿全年教学过程,为尽可能多的学子提供成长、展示的平台。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华中师大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