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家长阿军:我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中二年级,时不时逃学、打架、抽烟,我经常被他的班主任老师叫到学校训话,真让我头痛。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
分析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
我们假定,世界上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当孩子成为“问题”之后,我们先要反思“问题孩子”形成的土壤与气候。因为这类孩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并非天生襁褓婴儿落地就成,有果必有因,坏果有坏因,坏因结坏果,他们一定是经过漫长时间“母问题气候”的浸淫,才渐渐“适应性反应”成为“子问题”。
从实际进行心理辅导的“问题孩子”工作中,我总结“坏因”大致分三种,甚至多种“坏因”掺杂:
一是来源原生父母,即家庭创伤。有的因父母离异,孩子从小缺爹少娘,疏于家教管理,或自卑成疾踽踽独行,或反社会滋事打闹;有的或因父母不和,或因父母个性孤僻,父、母、孩子三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孩子缺失家庭温暖,导致孩子失去了爱的能力,性格粗暴,不能友善地与周围人相处;有的或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协调一致,或是爷爷奶奶参与搅拌,从而使孩子内心含混,参考模糊,无所适从,跟着环境与自身的感觉走,易走极端;有的或是父母教育过于简单程序化,把人当机械,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直接伤害孩子的心灵;有的则是父母溺爱为患,让孩子娇惯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走出家门即与他人摩擦,甚至“火拼”;还有的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孩子在0-6岁时被送至老人处,后来回归父母身边,没有得到有效补救,使孩子未能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从而导致孩子对社会对学校也产生不安全感及焦虑行为。
二是来源学校,由于现时教育体制,学校、老师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待学生往往凭分数说话。这样一方面,布置了大量作业,让学生疲于题海战术,使“减负”变为“减副”——减掉了学生的一切“副业”文体生活,只让钻研“正业”读书学习。学生的压力日积月累,没有宣泄途径,终因“最后一根稻草”暴发,或伤及无辜同学,或藐视校规,或厌学逃学;另一方面,在老师眼里易形成刻板印象——成绩好的学生“一好全好”,成绩差的同学“一差全差”。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老师一般也难看管,当同学之间发生小矛盾什么的,通常老师会护着“好学生”,令“差生”心态失衡,逐渐游离常态学习生活;此外,极个别老师素质并不高,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仍触目惊心,如写作业错一个字,罚抄100遍,如果错了十几个字,当晚学生就别想睡觉了,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来源社会,如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倡导“活出真我”,如一夜成名、一选成名、潜规则、炒作、网络红人等各种诱惑铺天盖地,使一部分学生老老实实读书学习的心理天平慢慢倾斜,于是对待学习不再重视,对待生活玩世不恭,对待他人责备求全,对待自己急躁放纵。此外,恶性的社会事件也是一种伤害,如遭遇抢劫、被人误解误传等。
当孩子有了创伤没有得到有效抚平,有了压力没有得到及时排解,那么他的心态必然不平和,他的情绪必然易激惹。换一句话说,他心里时刻隐藏着一颗甚至数颗地雷,相关人相关事往往一触即发。
所以阿军,建议您以一颗宽容的心和足够的耐心,多给孩子细节关爱,同时改善亲子关系,唤醒孩子的内在生命良知,激活他的中长期人生目标,改善他向上的人生动力,如果三个月后还没有任何改善,建议找专业人士辅导。
本报记者廖明山见习记者王晓君整理
参与方式
欢迎您扫描二维码,加入“教子有方”微信群,将您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告诉我们,我们将在本报“教子有方”栏目中,就最热门、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资深教育界人士进行探讨,答疑解惑,给出意见和建议。
新闻推荐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自《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首个正式落地实施的粤澳合作建设项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