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本版图片均为东莞时报资料图 记者 陈栋 摄
穿梭巴士在港珠澳大桥上行驶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4日,全国人民的目光都凝聚在飞架伶仃洋的国家工程上。当天上午9时,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见证历史的时刻,新闻人不会缺席。当天清晨,东莞的天才刚蒙蒙亮,以东莞时报记者为主的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团兵分三路,赶赴珠海口岸、香港口岸,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的方式,通过图文直播、视频直播的方式,给东莞市民带回了一次真实的通车体验和精彩的融媒体报道。
多路互动,我们在现场
10月24日早晨7时不到,3名记者带上电脑、摄像机、直播设备等装备从东莞报业大厦启程,前往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而乘高铁到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跟东莞旅游团的两路记者,也几乎同时从东莞启程。
每个人起初都还略带睡意,但是这股睡意很快就被近距离接触港珠澳大桥的兴奋驱走。前往珠海的记者最为担心路况,唯恐不能在通车时间节点前赶到现场。因为重大时政热点面前,“我们在现场”是每一个记者最基本的职责。
由于时间的提前量做得好,东莞时报记者抢在通车时间前赶到了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大楼。无暇惊叹,记者们下车第一时间就架起了设备,生怕错过每一个重要的场景。
在口岸大楼前,一对老夫妇玩起了自拍。估计自拍时没拍到大楼前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字眼,他们赶紧找了一名工作人员帮忙,提醒“一定要拍到那几个字”。
这对夫妇是现场兴奋人群的缩影。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怀着体验港珠澳大桥通车的新鲜感,纷纷拍照留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尝鲜的喜悦,有这个国家工程带来的深情触动,更是对中国梦的强烈感受。
在珠海公路口岸大楼通关前,发生了一次意外。通关时,记者中竟然有一位“老司机”说不知道证件放哪了。旋即上演的几乎翻箱倒柜式的寻物情景,满脸通红的焦急模样,给我们平添了一股乐趣,纷纷趁机对其进行各种揶揄。揶揄的同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不要有影响报道的事情发生。
根据策划意图,东莞时报记者每一路人既是记者,也是游客。我们排队过安检、通关、买穿梭巴士票,把每个流程都体验了一遍。这些包括注意事项在内的体验,都通过图文、视频方式进行了同步直播。
精心策划,融媒体大练兵
港珠澳大桥通车直播是一次全新的报道尝试,要与同城媒体、自媒体抢速度,还要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为此,奔跑在香港、珠海的三路记者玩起了拼抢,从东莞出发就开始把各自体验的情况直播,看谁发得快、发得好、发得准,在新媒体的路上体现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其中,已到不惑之年的记者雷元全更是毫不示弱,将记者一行坐高铁到香港,再到香港公路口岸大楼的情况一一记录,几乎每3分钟就有信息发布。
此次港珠澳大桥直播通过前期的预告、报纸端的预热,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支持。在香港的东莞乡亲为报道组提供奔驰进行直播,完成了从香港起点到珠海,再返回香港的自驾体验,让港珠澳大桥通车的体验更完美。
在自驾体验的路上,直播记者在留意自驾需了解的通关、路况等注意事项外,还进行了街采,关注香港市民对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便利感受。比如自驾的香港司机说,自驾之后才知道真的很方便,通关速度很快,人也不用下车。此外,他觉得大桥良好的路面,给自驾带来舒适的感觉。
港珠澳大桥通车的融媒体之旅,让我们收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那就是大胆尝试。每一个记者只要努力去尝试,敢于去尝试,带着思考去尝试,就能够很好地对接好融媒体,跟上媒体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以东莞时报记者为主的全媒体采访团在i东莞APP、新华社现场云等平台的直播,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根据统计数据,图文直播从上午8时40分开始,实现8小时不间断滚动;视频直播从下午1时开始,时长达1小时51分,观看人数达到大约30.6万人次。这个盛况的直播以及自驾直播创下了报社平台直播的新纪录,是东莞时报践行融媒体之路上的一次大练兵,收获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延伸阅读
港珠澳大桥设计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开通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在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
新闻推荐
珠海市对重大危险源将启用在线监测事故预警机制 ?高栏港区先行以“四色风控图”管理52个重大隐患点
本报讯(记者苏振华)记者从3月24日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紧急会议上获悉,高栏港经济区将在珠海市率先启用重大危险源在线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