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让斗门镇脱胎换骨,接霞庄成为全省示范点。
墙体彩绘
优美的自然环境
五星家庭
赵氏祠堂
斗门镇全景采写:本报记者乔宇见习记者何进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今年春节假期6天,一组旅游数字反映出斗门镇旅游的火爆。
2月5日至10日(年初一至年初六),短短6天,36万人次游览斗门镇,这个常住人口7万人的岭南小镇接待了超5倍于己的游客。
黄杨山下,虎跳门边,山水相依的斗门镇自然和人文禀赋得天独厚。
黄杨山、金台寺、御温泉、菉猗堂、斗门古街、接霞庄、灯笼沙水乡、黄氏大宗祠……2017年票选出的斗门区最热门的八景中,斗门镇独揽其六。黄杨山风景秀丽,被称为“珠江门户第一峰”,山上的“第一石门”“金台瀑布”等八大著名景观,更是被斗门镇尽收囊中。
2018年,斗门镇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接霞庄成为全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斗门镇入选“2018年中国最美村镇”和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三清三拆三整治”犹如为斗门镇服下一剂“排毒养颜”灵药,11个村居冗余除尽,颜值极大提升。
村居成风景示范村创建成效明显
初春的接霞庄,繁花簇拥,春风拂过花香阵阵。庄内道路、房屋整齐划一,护庄河流水潺潺,庄外大片莲花吐露芬芳。
村庄内外,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尤以晚晴时分,天上的彩霞连接着大地如锦如缎的繁花,真正应了“接霞”之美名。
接霞庄始建于道光年间,是当年南门村民赵维茂经营中药材发家后建成的庄园,曾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清末之后,逐步颓废,断墙残垣,垃圾成堆。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大力推行“三清三拆三整治”,2018年12月,接霞庄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脱胎换骨”。
斗门镇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发达、生态优美、文化繁荣、法治平安、宜居宜业”国家级特色小镇的总体目标,抢抓时代机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注重保护具有原生意义的村居遗产,融合岭南元素和现代元素。重点围绕“留住乡愁”,把乡村建设得更加有斗门韵味,这也让整治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赞许和支持。
市、区、镇、村四级联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全面改善村居道路、农田水利、排污纳管、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内各道路进行硬底化,南北围河堤加固工程、休闲公园及中心公园项目投入使用,龙霞路的贯通,冲口大桥的实施等众多民生工程的实施,给南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拆违清乱、治污除杂、管线入地,对新村进行外立面改造,统一风貌,对古村重点保护、适度改造适度开发,推动“厕所革命”,推动乡风文明……村庄美了,村民笑了。
“村里的违章建筑都拆掉了,垃圾全部清理了出去,整个环境里里外外都焕然一新,村里、家里都是风景。”村民赵承振自豪地说。
接霞庄的美化工程中,引入了专业团队对庄内多处墙体进行彩绘美化。打造“转角遇到爱”“转角遇到小伙伴”“俏皮的小猫”“妈妈的缝纫机”“西游记”等忆旧系列3D壁画,为这座历史古村增添了现代元素和新的色彩。
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旅游上台阶
今年春节假期6天,一组旅游数字反映出斗门镇旅游的火爆。
2月5日至10日(年初一至年初六),斗门镇各景点接待游客如下:金台寺约22万人;菉猗堂、接霞庄、斗门古街约8万人;御温泉3.2万人;上洲村、排山村和大赤坎村约2.5万人。
短短6天,36万人次游览斗门镇,常住人口7万人的斗门镇以一己之力接待了5倍于己的游客。
斗门镇乡村旅游之盛况,窥一斑而知全豹。
南门村珠玉在前,斗门镇其他村居又岂能落后于人。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周边的上洲村等村居也旧貌换新颜,在今年的乡村旅游中大放异彩,成为新晋“网红”。
适时新春,上洲村方圆数十里犹如一个盛开的花圃,黄杨山脚下鲜花争奇斗艳。金灿灿大片盛开的油菜花赏心悦目,热情似火的格桑花艳丽缤纷,醉蝶花迎风如粉蝶翩翩起舞,一丛丛蓝紫色的鼠尾草在风中摇曳播撒阵阵芳香。
游客春日寻芳,漫步田园、看蜜蜂游戏花丛,十分惬意。
特色规划、科学统筹,举一纲而万目张。
斗门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以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业态,调动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积极作用,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要求。
如今,南门村、上洲村等村居凭借自身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周边的御温泉、斗门古街、金台寺等休闲旅游点共同组成了蜚声珠三角的精品旅游路线。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斗门镇擦亮了旅游品牌,各项荣誉也接踵而至。斗门镇获得“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最美村镇”和“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上洲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社区”“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接霞庄(赵家庄)成功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30强;御温泉被评定为“4A国家级旅游景区”。
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破解农村污水处理“重建轻管”难题
“三清三拆三整治”改变了乡村面貌,但这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相比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三分建、七分管”的短板。
得益于前期投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容易,但运营与维护则犹如一头“拦路虎”,往往导致管理后劲乏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势如海潮,如何避免潮退之后出现海滩上遍地垃圾的窘境?斗门镇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污水处理“重建轻管”问题,保障设施运维到位。
其中,南门冲口村的农村湿地生态园,由珠海市名门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完成管网建设并运营。
该管网配套截污主干管全长约2345米,包含两座5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系统及配套管网。设置入户支管190处,实现了污水管接管到户的目标,服务人口约600人。
该污水处理系统采用“预处理+生物渗滤”工艺。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后达标,出水进入景观系统排放至南门涌。
湿地生态园的建设运营,有效解决了南门冲口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改善周边水环境状况,同时美化村容村貌。
如今,斗门镇已全部完成建设16座分散式处理站和南门村、南门社区两个污水管网接驳点,以及11个深度厌氧设施,使全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新闻推荐
斗门足球人圆了“主场梦” 斗门区首个“运动”主题社区公园开园
图:在东堤北段社区公园足球场踢球锻炼的居民。图:打乒乓球的居民。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张帆见习记者何进报道: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