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斗门乡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
接霞庄成为新兴网红旅游打卡点
文/图杨雪薇
中秋临近,在珠海斗门莲洲的周叔购置了几十盒莲溪豆沙月饼,“自己当地的月饼老字号,送人也骄傲。”周叔说,吃着莲溪豆沙月饼,唱着那首流传已久的斗门童谣《月公公》:月公公,捡田螺;捡几多,捡三箩;俾(给)箩公,俾(给)箩婆;还有一箩“抦”埋床底……惬意的生活让周叔十分满意。
斗门农村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数以百万计农民谱写农村改革发展壮丽篇章的缩影。特别是近十年来,斗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区、中国鲈鱼之乡、中国禾虫之乡等称号。
农村蝶变,农民笑开颜。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斗门区农业生产高水平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综合整治,农民生活日渐富裕、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改善人居环境走斗门特色发展之路
在斗门北端的莲洲村,从人烟罕见的偏僻之地,到如今市民游客自驾车的频繁流通,当地村民的内心经历了“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人”到“我要经营些什么为当地旅游发展服务”;在南门村,一条有皇族历史背景的村落已渐渐淳朴平凡,但自从接霞庄周边的环境改造后,这里成为新兴网红打卡旅游点,皇族背景让这里变得格外有内涵……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8年,斗门区投入30.8亿元用于农村建设,特别是人居环境的改善。6年间,斗门农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蝶变。
“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及组织振兴是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很多地方都把产业振兴放头位,但斗门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首个侧重点就在生态振兴。”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孝雄表示,“环境改变了,产业也进来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人文精神状态也迎来了转变。”
的确,拥有118个涉农村居的斗门区是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中不可或缺的棋子。在工业密集、城市化率超过80%的珠三角城市群中,斗门区在展示山清水秀自然禀赋之外,举全区之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风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涉及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全域推进,全面整治,全力实施,打好打赢这场硬仗。
“厕所革命”成为典型。全区实现一行政村一厕,全面消除露天旱厕;2013年以来共提升改造农村公共厕所180间、旅游公厕42座,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完成率达93%。斗门区“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15个典型案例。四级垃圾处理模式也备受称道。斗门全区建立农村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污水处理能力提升。115个村居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或污水管网接驳。
今年3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召开,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和南门村,以优美的人居环境成为全省试点。“斗门区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示范村和示范片区建设。”刘孝雄表示,将相同资源条件的村居连片打造,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今年将重点推进白蕉镇新马墩村、盖山村、虾山村等13条市级样板村及59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
筑巢产业发展
农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人居环境的提升,带来的不仅是村民居住的幸福感,还引来了不少产业的进驻及发展。
数年前,斗门就提出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如今,斗门已初步形成了白蕉镇海鲈产业、莲洲镇花卉产业、斗门镇荔枝产业、乾务镇青蟹产业以及灯一、灯笼、桅夹、昭信、新环等村为代表的海鲈生产基地,耕管、广丰、三龙、二龙、三冲等村为代表的南美白对虾生产基地,东滘村罗非鱼养殖基地,红星村铁皮石斛基地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品多村”的产业格局。
斗门镇、白蕉镇、乾务镇3个镇入选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斗门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莲洲水产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莲洲镇石龙村(石龙苗木)、白蕉镇昭信村(海鲈鱼)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值得一提的是斗门“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项目。2017年7月,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岭南大地”从全国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
这是一个依托山、水、田等原生态资源,以岭南文化为魂,以旅游富民为本,以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核心,建设一个“休闲农业+文化体验+高科技科普+创意教育+养生度假+农业产业(南药产业链)”,宜农、宜游、宜教、宜乐、宜文、宜居、宜养、宜购的岭南田园综合体。该项目位于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占地面积11.77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9亿元,以石龙村为核心,覆盖东湾及下栏村片区。“截至今年7月底,该项目建设投资额约3亿元。”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引进也是斗门乡村产业振兴的代表。产业振兴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以“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为例,截至目前,石龙村土地租金、承包转让费加保底分红收入已超过1782万元(“花田喜地”项目开业前分红按3000元/人,已按此标准支付了3年的分红);村民土地租金、房屋资产收入大幅增加。土地对外承包租金由2014的1200元/亩·年,上升到2018年的2500元/亩·年;当地村民累计获得了123个就业岗位,累计增加收入约190万元;间接岗位或阶段性岗位近80个。
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也开始对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一位斗门老居民告诉笔者:“斗门的水上婚嫁、咸水歌、曲艺等民俗活动虽然历史悠久,但已逐渐被忘却,随着这些年大力发展乡村振兴,这些老传统又得以重视和传承,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人文也开始有所追求。”
此外,斗门当地的农业品牌也颇为亮眼。《斗门区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品牌名牌奖励办法》《斗门区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施方案》《斗门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出台,擦亮了斗门农业的“金字招牌”。斗门已累计创建省名牌产品(农业类)35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共认证有机产品64个、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59个。
除了莲溪豆沙月饼让周叔感到骄傲以外,2018年,白蕉镇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称号,莲洲镇获得“中国禾虫之乡”称号;2019年白蕉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白蕉海鲈获得2019年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称号。斗门禾虫、斗门黄沙蚬、斗门重壳蟹、斗门荔枝、斗门海鲈等一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进行了申报。
新闻推荐
9月5日,在斗门区委组织部、斗门区妇联、富山工业园管委会的指导下,斗门镇妇联、小濠冲村妇联携手珠海市瑞众社会工作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