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18时24分,搭载着609名怒江州泸水籍员工的第二趟滇粤劳务协作“怒江号”返岗专列抵达珠海。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特写
攀越陡峭的碧罗雪山、穿过茫茫林海,从杨攀在泸水市鲁掌镇鲁祖村的家,到珠海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润星泰”)的厂区,共1928公里。返工之路漫长,却无比顺利,“出家门、进车门、下车门、进厂门,全程无缝对接。”踏入厂区的那一刻,26岁的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一趟趟返岗专列,一趟趟复工专车,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重新集结起来。在奔向春天的复工之旅上,每一名乘客都是珠三角这一“世界工厂”重新启动的火种,“疫”路上流淌着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希望。
一个四口之家的新年计划
今年是杨攀在珠海务工的第二年。去年2月,在珠海市驻怒江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帮助下,他带上父母走出雪山,成为润星泰的一线员工。
10年前,高中毕业的杨攀就曾走出怒江打拼,做过外卖骑手,也曾自己创业,“但之前不成熟,年轻任性,种种原因欠了20多万元。”
在润星泰,杨攀专门负责质检工作,把好产品的最后一个出货关口,每天上班8小时,每月工资4650元。因工作认真努力,他还被评为了公司的“优秀员工”。而在同一厂里的父母,则负责支架装配,这一工作的好处是工资计件算,有时拿的工资比杨攀还高。
今年春节,杨攀父母算了一笔账:一家三口除去生活费,净挣了10多万元。工厂放假后,回到云南怒江泸水市的一家人,还拿到了1.2万元的外出务工奖励。还了12万元债务后,杨攀终于放下了心里的那块石头。
“我们计划今年把剩下的8万多元债务还清,然后挣够一定的钱娶媳妇,回家创业。”杨攀说,今年还要带上20岁的妹妹来珠海,边工作边学一门技术。
按原计划,一家四口将随泸水2020年第一批外出务工队伍奔赴珠海,“开年就去!”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他也越来越担忧,“怕不能回珠海。”
好在,尽管比计划晚出发了10天,杨攀一家四口最终仍然成功踏上了返工之旅。2月25日,杨攀一家四口从怒江出发赶往昆明,转乘滇粤劳务协作“怒江号”返岗专列开往珠海。2月26日18时24分,D3812次高铁专列抵达珠海,杨攀一家戴上象征着希望的红色帽子,步下站台,重新回到了一个月前离开的工厂。
他的父母,住进了企业专门配套的夫妻房里,“像在家一样温馨”。
一场怒江峡谷的务工动员
从雪山走来、向大海奔去,“疫”路上有忐忑,也有共同希望。在这趟复工之旅上,38岁的陈发银和杨攀不期而遇。
陈发银此前在昆明当过兵,言谈中透露着一股军人的坚韧,他说他是带着一种信念来珠海的。
陈发银来自泸水县鲁掌镇浪坝寨村,村子四面环山,村民主要靠种植果树、核桃、药材维生。去年夏天,村里动员村民外出务工,很多人不愿意出来。他自告奋勇:“我先出去看一下,挣点钱回来给你们看,行不行?”
去年9月,陈发银率先探路,和他同行的还有4位同乡,“虽然在珠海只待了4个月左右,但春年回去的时候,已经挣了2万多元。”
在珠海务工的日子里,他还去了港珠澳大桥观光,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海,比“汹涌澎湃的怒江,要大得多”。
刚刚过去的春节,返乡的陈发银成了村里的榜样,也引起了乡亲们对珠海的好奇。
“村里共有390多户,1300多人,少数民族占了一半。他们在家里干活干习惯了,出来打工有很多事情不适应。”陈发银告诉记者,他想让同村人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但也了解村民的忧虑。
为了缓解大家的担忧,同时掌握汉语和傈僳语的陈发银在村里展开了广泛动员:“那边政策好,奖励、补贴也高。车费不用出,来回一瓶水、一桶面都不用买,只要报名直接去上班就行,一年后专车再送回来!”
在他的鼓励下,很多人都动了心。在这趟珠海开通的滇粤劳务协作“怒江号”返岗专列上,和他同村的就有36个老乡,其中年纪最大的52岁,最小的仅有17岁。
“我的目标就是把带出来的老乡,再安安全全地全部带回去,同时还希望每个回去的人,钱包变得鼓鼓的。”面对记者,陈发银笑了起来。
一班“沉默”的返岗专车
工厂开工20天后,林运参终于踏上返工之途。从广西百色到广东珠海,高铁5个多小时的路程,林运参这次走了32个小时。就算如此,比起尚未返工的工友,他还是幸运的。
接林运参返工的大巴,由工厂所在地的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统一安排。2月27日上午,7辆张贴了“珠海高栏港区”“复工返岗接送专车”标识的省际大巴车,分别开往广西、湖南两地。
“本来想春节好好休息几天,没想到直接从1月19日歇到2月底。到处都在封路,在家没事儿做,也不能挣钱,实在憋不住就买菜时出去晃两下。”2月28日下午,困在家中的林运参,成功登上了大巴,成为该地政府安排下第一批返工的人员之一。
一天多的车程,大巴里都很安静。每个人都戴着口罩缩在自己的座位上,心照不宣地选择不说话。2月29日晚,林运参所坐的大巴停靠在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随后他自行坐公交车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屋。他的房东已经在屋内等待,量体温、登记信息……程序走完,林运参的返工之旅才算真正抵达终点。
在舟车劳顿的旅人进入梦乡时,另一群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复工复产以后,珠海的夜并不平静。
距离林运参租住的村子几百米开外,林运参所在的工厂——杭萧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也在员工逐步到岗后恢复了夜班,加足马力完成订单。
“公司共有员工594人,刚开工时到岗人数不到一半,现在终于突破了500人。”该公司人事总监蒲可懿介绍,除了此次通过政府专车接回6名同事,其他几十名非疫情重点地区的员工也将在近期返工。
作为企业生产的基础,员工早一天到岗,生产力就能增加一分。伴随着这批员工的到位,杭萧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将3月份的目标定为6000吨钢构件,而这也是该公司去年的月平均业务量。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王韶江蒋欣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进)2月27日晚,斗门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全区范围内有条件开放堂食服务,鼓励预约就餐。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