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环村宣传委员通过“大喇叭”播放各项通知。
“疫情防控未结束,清明期间暂停上山祭祀,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4月2日8时30分,斗门乾务镇大海环村9套“大喇叭”又响起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像大海环村一样,斗门区很多农村的“大喇叭”喊话,或严厉硬核,或“土得掉渣”,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斗门区村村通“大喇叭”成为抗疫利器,依托的是斗门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过程中,首创建设的“可听、可看、可体验”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一公里”项目。
□采写: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全村共安装了9套"大喇叭"。”大海环村党委书记、大海环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梁国荣介绍说,从大年初二开始,每天8次、每次20分钟进行播报。随着疫情的变化,播报内容和次数都会有所调整。
大海环村位于斗门区乾务镇南面,临近鸡啼门水道下游。陈长友住在村北,家门口就有一套“大喇叭”。“我天天都在听,像出门戴口罩这些防护内容都是从这里学到的。”陈长友说。
疫情肆虐,农村地域广阔、人员复杂,群众防护意识较弱,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不会用智能手机,难以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和防护指引。关键时刻,“大喇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全家有7个兄弟姐妹,往年春节大家都要聚在一起,一家一家拜年、聚餐。”井岸镇草朗村村民陈宜财介绍,今年春节,全家都是按照“大喇叭”讲的去做,它说不出门全家就不出门,它说勤洗手就勤洗手,它说不聚餐亲朋好友就不聚餐……
“不戴口罩,传染肺炎不得了……”不少村还“创造性”地录制一批接地气的顺口溜,通过“大喇叭”通俗易懂地传递给村民,听得明白、照着去做,起到了很好的疫情防控作用。
“这么好的宣传效果,与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密切相关。”斗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梅表示,在全国试点建设过程中,斗门区首创建设“可听、可看、可体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一公里”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村村通“大喇叭”。
“今年1月14日,"智慧一公里"项目启动,主要包括三大内容。”斗门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即建设“耳边的”村村通广播系统、“眼前的”户外高清电子大屏信息发布系统,以及“指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程序。
相对于传统农村广播系统,村村通“大喇叭”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更方便打通宣传、教育、服务农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出乎意料的是,在抗击疫情中,村村通“大喇叭”火线上场收到奇效,发挥出“宣传员不出门能宣传教育,群众不出门也能接受宣传教育”作用;“指尖的”小程序同样不可小觑,通过线上招募、动员全区超过600名线下志愿者和以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新闻推荐
珠海斗门草蓢村路口,志愿者协助交通安全劝导员对往来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信息登记。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平日里,他们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