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苏
历史文化遗迹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含义与社会意义,在开放多元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传承和创新文化,让那些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璀璨文明、人文精神、风物民俗,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给养。香洲区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重镇之一,作为历史上“香山县”的一部分,是香山文化的发源地。对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系统把握、积极承继、自觉保护、科学开发,对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意义深远。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程度
保护和开发历史人文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合理利用中保护这些历史遗迹,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开发、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近年来,香洲区通过各种媒介,采取多种方法,在宣传和推介人文历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历史文化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单凭宣传文化部门的力量仍显不够。
要走出当前的困境,首先要树立“大文史”观念,整合资源,加强文史资源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家底。结合民俗研究,分门别类,列出重点保护名单,定出保护等级与保护范围,最大限度保护人文资源。建议将南屏镇及北山村、南屏村连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二是要以文化为媒,通过举办节庆会展等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历史名人研究,编辑出版“香山记忆”系列图书,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二)突出地域特色,精心编制规划
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涉及面广,牵涉问题繁多,需要有一个立足长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整体规划,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目前,香洲区要立足地域文化的定位和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充分体现滨海特区和岭南特色的文化精神、文化风采。突出香洲历史名人及民俗,尽快将最有特色、最具开发价值的项目落地落实,在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达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要求。让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保障“两保护”、文化价值与城市环境“双提升”。
优化历史文化片区的空间布局。东部打造以香埠路、情侣路文旅融合的海滨特色街区;西部打造岭南古村文化寻访区;北部依托凤凰山、大学园区建设一条南粤古驿道生态旅游及会同、唐家古村游片区。
着力推进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培育香山文化品牌。规划建设好“容闳纪念馆”和“留学生主题博物馆”,用活本土文化,讲好华侨故事、留学生故事和香洲历史名人故事。加快香埠路的抢救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建设岭南特色的骑楼民居及商业街区,还原香洲开埠风貌。
曾几何时,人们似乎只看重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了城市是有性格的生命。随着珠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洲区不断进行大规模旧村改造,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大同小异的现代建筑反而使城市失去了自身特色与个性,山场村、北岭村、前山村等原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渐渐消逝。古村落全部保留固然不现实,但可否寻找到一个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建议在旧村改建过程中,让文史专家参与其中,对确需拆除的要按照规定通知文物管理部门搜集保留好相关资料,将正在拆迁的旧村中一些有价值的建筑构件移植到“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中去,让文化的血脉继续在城市里流淌。佛山“岭南新天地”、广州“德庆坊”用“绣花功夫”“微改造”“局部修复”便是将环境改善与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结合的优秀范例。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门机构
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牵涉到多个职能部门。为此建议:一是完善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机构,加强对保护利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建立文物安全报告制度及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区、镇街、社区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充分发挥镇街文化站和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实现文物安全监管全覆盖。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苏曼殊故居”“杨氏大宗祠”“甄贤社学”等现有文保单位、已修缮的文物场所、旧居遗址等进行有效管理,让其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
(四)政府财政支持,民间资金投入
学习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解决文保经费不足。一是财政要按规划要求,对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逐步加大投入;二是研究出台文物保护补偿办法,促进文物保护与有效使用;三是积极争取珠海市对香洲区历史人文资源,尤其是对在辖区内属市管文保单位利用方面的支持;四是实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中;五是在市、区统一规划指导下,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充分调动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
(五)文商旅相结合,推动活化利用
把具有岭南传统的资源富集在一起,吸引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艺术家、文青和文创公司入驻前山河两岸,与附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香洲特色价值的跨界创新,开发一个集“民俗一条街”“民间博物馆群”“原创艺术基地”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村落。
现存部分老宗祠堂、宅院,借助现代声光电和新型装修,使之与城市精神和文化形态整合衍生,打造成乡村少年宫、居民议事厅、乡村博物馆、村史馆、乡贤馆。
将拱北关闸、拉塔石炮台、杨氏大宗祠、甄贤社学、陈芳家宅、苏曼殊故居、翠微村古民居、南屏古村落等规划建设与培育特色鲜明、文化含量高的旅游项目结合起来,促进历史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带动香洲的城市更新、环境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在保护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保护水平。
(六)保护文化生态,搭建平台载体
开展香洲名人文化建设工程。通过立碑立牌、城市引导、名人文化地图等形式扩大香洲的知名度、美誉度。对名人留下的遗迹、遗物等分门别类整理,加强研究,提升文化内涵。街巷、公园、城市的雕塑,道路命名,小至那些人行道铺的地砖、路边栅栏、围挡都可以体现香洲地域文化,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品味和了解香洲。
历史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文化产品来传播,才能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少数老艺人的离世,不少非遗技艺已存失传之虞。因此,在非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方面,可利用咸水歌、凤鸡舞、飘色、水上婚嫁等香洲特色的非遗形式组织创作,叫响地方文化品牌。比如中山市开展的“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歌词征集大赛——咸水歌疍家人的诗经”,面向全国征集咸水歌词曲,取得空前成功。
结合文化民生工程,定期举办有特色的传统节令、民间民俗活动。既是对非遗艺术传承的动态保护,也能充实全域旅游的内涵。鼓励名师授徒,保护技艺绝活。再挖掘一批民间项目申报非遗保护目录,积极开展申报创建民族民间文化之乡活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当前,珠海市把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无疑是弘扬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香洲区要巧借东风,以香山历史文化这个天然的情感纽带,巧打“文化牌”,扩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东进”“西延”“北上”“南联”,借力推动香洲特色文化影响力,提升城市气质与竞争力。
(作者单位:香洲区委宣传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涛)记者9日从香洲区获悉,香洲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文联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文化香洲·缤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