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的稻谷即将装车运走,农民踮脚望着丰收成果。
新鲜的稻谷,被农民捧在手心,阵阵飘香。
丰收带来富足和开心。
人工收割,稻谷飘香。
边收割、边打谷、边装车,全程机械化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
专业户赵小红正在收割他种植的金农丝苗品种水稻,据了解,该品种今年亩产大约900斤。
大赤坎村正在进行早造水稻收割的稻田。七月骄阳似火,斗门田间地头稻谷飘香。
截至目前,全区29700多亩的早造水稻已收割完毕。
在斗门区斗门镇大赤坎村,斗门区新农人稻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对刚刚烘干出仓的稻谷进行打包、上秤,一袋袋打包称好的稻谷被搬到车上拉走。“烘干相比传统晒干更安全,烘干的谷子放一年都不会生虫,价格也比传统晒干的谷子每斤高1毛5分钱,而且销路很好。”该合作社社长廖伟平说。
今年全市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插秧一体新技术成效显著,其示范面积达1026亩,其中斗门区为700多亩。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平均每亩增收稻谷约60斤,化肥用量减少25%,每亩降本增效95元。
在斗门区,全区农业技术部门建立多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目前,斗门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达到100%。“今年雨水均匀,病虫害防治较好,斗门区早造水稻平均亩产760斤,比去年早造水稻每亩增产20斤。”斗门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石七根说。
斗门区良种繁育基地的水稻数量极少,约一两亩,为保证良种的质量,需要人工收割水稻。骄阳红似火、沉甸甸的稻穗和挥舞的镰刀,让生活于此、耕作于此的村民再次感受到盛夏收获的喜悦。
文字: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赵梓
通讯员张练周
新闻推荐
斗门区近3万亩早造水稻喜获丰收 平均亩产380公斤,比去年增产10公斤
农户加紧收割成熟的水稻。本报记者赵梓摄本报讯(记者张帆)炎炎如火的7月,斗门区2.97万亩早造水稻成熟,空气里弥漫着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