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边陲农村斗门,如今变成了滨江田园生态新城。
在产业发展方面,斗门力图实现从农业大区到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的转变。
在农业发展方面,斗门“白蕉海鲈”助力珠海获得“中国海鲈之都”称号。
在乡村建设方面,斗门正积极打造“净治美韵”特色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
在文化方面,斗门依托文化节、旅游节、美食节、体育节等活动,打造文化强区。
在教育方面,斗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在交通方面,斗门实现了从交通末梢到“海陆空”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的转变。
大河有水小河满。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斗门区发展极不平凡的40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斗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历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斗门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美丽斗门展现新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日趋完善,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2019年,斗门区国内生产总值427.41亿元,是1980年9881万元的432.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4亿元,是1980年2132万元的152倍;人均GDP9.27万元,是1980年514元的179倍。
黄杨河水,奔流入海,不舍昼夜。
立县、设区、获得特区身份,斗门区的每一次发展机遇都得到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更是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斗门区在加快建设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奋斗征程中,既有造就“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又秉持“绿水青山”的初心不改。截至目前,斗门区森林总面积为15068.8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24.55%,基本形成“花开四季”的城乡绿色景观效果。从2014年开始,斗门区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全区目前有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100多个。面积约40万平方米、长约3.7公里的黄杨河湿地公园与西堤路绵延相接,构成2公里长的“斗门情侣路”,美不胜收。
公园、绿地、碧水、蓝天、净土……经济社会要发展好,绿水青山也要守护好!
采写: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赵梓
新闻推荐
黄杨河湿地公园免费开放后,便迅速成为斗门街坊的“网红打卡地”。本报记者赵梓摄本报讯(记者廖明山吴梓昊)黄杨河畔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