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南方日报记者钱文攀摄
秋去冬来,伴随着最后一榀30米箱梁的平稳落座,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之一的鸡啼门水道之上,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全桥贯通,为不久后的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十三五”以来,斗门区打通交通闭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为核心的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河两岸四组团”生态新城格局基本形成,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初见雏形。
“要想迈上新的更高台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未来,斗门区将加快推进鹤洲北高铁枢纽站前期工作,争取地铁3号线延伸至斗门,推动香海大桥西延线、机场北快线落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
交通之变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总长1210米,桥面上两个主塔高近33米,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的中央索面部分斜拉桥。
“自2017年8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艰苦鏖战,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环境差、外部干扰大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台风、暴雨、疫情的恶劣影响,相继攻克了超厚淤泥层桩基施工和雨滴式鞍座穿索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项目总工程师石兵说。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的建成通车,将成为珠海西部斗门区和金湾区的“新动脉”。从斗门区到金湾区的通行时间将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8分钟,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晴空之下,碧波荡漾,在香海大桥建设现场,桩机起落,吊装旋转,工人们正在捆绑钢筋、浇筑混凝土,将桥梁节段向前推进。
在斗门白蕉,香海大桥昭兴围互通立交已实现贯通,形似中国结,伏卧于连片的塘头之上,蔚为壮观。在这里,香海大桥与江珠高速公路形成交叉。立交以西,香海大桥直通高楼林立的斗门白藤片区,犹如一把钥匙,打通市民出行的新通路;立交以东,桥面已延伸到磨刀门副航道之上,待大桥贯通后即可铺上沥青。
据介绍,目前,香海大桥控制性节点——磨刀门特大桥以及中山坦洲范围内的大桥主线段正全面施工,其中除部分还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外,大部分桥体墩柱已经竖起,架梁施工将紧随其后,有望于2022年建成通车。
作为连接珠海东西部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香海大桥将为斗门区的未来发展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后,从珠海西部到市区的交通必须绕道珠海大桥的局面,将被改变。
两座打通交通要道的大型桥梁,折射出斗门过去五年的交通嬗变。据介绍,“十三五”以来,斗门区逐步建构起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黄杨大道、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公路网络骨架,外联通道建设提速,斗门与周边地区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提升。
城市之变
市民公园刷新城市颜值
32岁的斗门市民高女士,是刚开放不久的禾益城市公园的常客。她说,以前家附近没有公园,想带孩子出去散散步、遛遛弯,都要跑得很远。
禾益城市公园等10个社区公园的建设是斗门区2019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投资1400余万元启动建设的禾益城市公园,占地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开放后迅速“圈粉”。此前,该公园所在的白蕉片区人口数量猛增,但公共休闲绿地配套亟待完善。
“今年,我们继续打造10个高质量、高颜值的社区公园,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市政路灯室主任张健说。按照规划,原有的尖峰山公园升级改造成为斗门中央公园,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的占地面积将达到56万平方米,并沿着河套地区南延,将黄杨河一河两岸绵延6公里的湿地打造成生态、都市、田园三位一体的黄杨绿洲,建设成超百万平方米的超级城市公园。
从2015年立项到2019年建成开放,历时4年,黄杨河湿地公园是斗门区在推进“三化”“三城”建设进程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成为斗门“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见证之一。
“黄杨河湿地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斗门的"斗",斗不仅仅是斗门文化的图腾,也是一种运作手法。”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总工黄辉宁说,沿着黄杨河岸线,湿地公园由北至南分成三个区:文化斗、自然斗、生态斗。“三斗”既是设计概念,又是功能分区,分别承载城市人文、自然、生态。
气势磅礴飞虹,小桥流水繁花,公园花香处处,啼莺舞燕绿岸……“十三五”以来,一个个新建筑、新公园、新公厕出现在斗门人的身边,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着斗门人的梦想——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大湾区魅力之城。
湖光潋滟、文化气息和自然风光交融——一个又一个高颜值、高品位的公园,不仅刷爆了斗门人的朋友圈,更为斗门打造宜居宜业宣游的优质生活圈增添光彩。据统计,2013年至2019年,斗门区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或小游园,至今共新建或改造198个公园,总面积约589.4万平方米。今年已新建或改造公园15座,新增公园面积约23.46万平方米。斗门人在家门口就能观山、亲水的愿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公园之城呼之欲出。
产业之变
实体经济呈向上突围之势
不久前,智能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东升源(广东)智能电气有限公司(下称“东升源”)宣布在珠海的总部基地项目正式动工,机器轰鸣声随之在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不绝于耳。
在规划中,这一智能制造项目占地3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亿元建立东升源智能电网设备总部基地,投产后年产值达10亿元。而该项目从今年3月成功摘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6个月时间。
从珠江东岸到珠江西岸,东升源从深圳跨江而来,背后除了深圳市产业升级的大环境影响,斗门区政府想要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决心则起着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年前,在富山工业园体制调整后,很多人疑问:斗门的“工业强区”之路该怎么走?
正当许多人疑惑之时,斗门区另辟战场,以大魄力、大决心在斗门生态农业园白蕉核心片区,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新城,并首次引入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打造PPP项目,做起了珠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干就干,一年前,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仍是一片荒地,百废待兴。一年后,机器轰鸣,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已经从构想中的蓝图落地。
在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以东,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的磨刀门水道大开大合。从上游奔腾而来的珠江水,在这里冲刷出良田沃野。
“在一年之前,这里仍是一片荒地,百废待兴。而短短一年间,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就已迈过了从无到有的创业期。”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引进14个龙头产业,总投资额超过75亿元,以科技创新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1+3”核心产业定位日渐明晰。
拥抱智能制造新趋势,重塑发展新优势,是斗门区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斗门制造向斗门智造转变、斗门速度向斗门质量转变、斗门产品向斗门品牌转变的生动缩影,如今的斗门制造业焕发活力,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正在爆发出新的动能,带领“斗门制造”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一个智能制造示范区正在珠江西岸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斗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38亿元,年均增长5.7%。其中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9%、63.8%、54.4%。
在实体经济不断向上突围的同时,斗门区的工业产值摆脱了对重点企业的依赖,抵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做大做强,2019年全年完成产值304.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8.4%;以冠宇电池、鹏辉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产值84.79亿元;以运泰利自动化、精实测控等企业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全年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52.44亿元。
新闻推荐
创新公共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动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区)
2020年11月22日,在黄杨河湿地公园举行的“河畔之声乐队秀”。2020年11月14日,在斗门区大信新都汇广场举行的“爱的奉献”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