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明山蒋毅槿见习记者林琦琦报道:“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增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利于助力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省人大代表、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裕娟建议,要加强珠江口海岸带、近海海域及海岛的保护修复,为建设海洋强省贡献生态力量。
潘裕娟指出,珠江口地区是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的核心引擎区域,海域面积2.01万平方千米,海岛850个,大陆海岸线长1479.9千米,占全省大陆岸线总长36%。然而,目前该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较差,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区域等海洋三大典型生态系统遭受威胁,动物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海岛环境承载力不高,生态环境堪忧。
在此背景下,潘裕娟建议,借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做法,尽快开展近岸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的资源调查,建立海洋资源一张图,同时积极探索建设智慧海洋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收集、整合、分析海洋信息数据体系,为后续海洋资源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做到应保尽保,实施最严格的海洋生态管理制度。”潘裕娟表示,还可考虑以清单管理的形式,把面积小、碎片化但又有价值的湿地植被列入海洋生态保护范围,同时从系统性观点出发,改变过去以斑块状(自然保护区)保护为主导的模式,把水鸟迁徙的重要生态廊道、白海豚沿珠江口近岸的活动区域等“带状”区域也列入保护范围,并借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做法,对珠江口水域实施十年渔业禁捕制度,促使湾区生态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潘裕娟建议,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和生态修复工作部署,尽快研究编制珠江口生态修复规划、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和生态修复实施机制,并充分发挥珠江口各地市、各部门、各专业领域的力量,推进海洋领域,尤其是近岸海域水质、白海豚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等方面的联合保护协调机制,加强联防联控力度,切实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新闻推荐
叶蕾制作的盲文钢琴谱。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廖明山韩科佘映薇冬日的怒江,江水清澈,绿树葱茏、山樱烂漫。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