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晖
春节临近,“寒假潮”和“返乡潮”席卷而来。今年1月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境人数持续上升,在病毒活跃与人口流动高峰双因素的叠加下,该口岸冬春季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
口岸检疫“红区”内最具风险的工作
1月26日,记者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看到,港珠澳大桥海关在保障通关畅顺的同时,全面落实口岸检疫职责,加强入境人员采样检测工作,严防严控,筑牢口岸防线。
核酸采样,被称为口岸检疫“红区”内最具风险的工作。旅客拉下口罩,张大嘴。采样工作人员将压舌板探进口腔,借助一根棉拭子,在口腔深处“挖出”上皮细胞标本。这样的操作,每天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要重复数百次。
“感觉特别踏实,像穿上了盔甲。”上午9时30分,海关关员冯雪玲已经穿戴好防护用品,开始一天的工作。根据安全防护要求,采样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采取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防护服、工作帽、防水靴套、医用防护口罩、双层医用乳胶手套、防护眼镜或面屏,一样都不能少。1小时后,来自香港方向的第一批旅客到达口岸,在此之前,她要清点好今天要用的所有物资,做好采样间消毒和个人手卫生。
上午11时,采样等候区排起长队。口岸现场,大桥海关实行严格的“三区两通道”分区管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物理隔离,旅客必须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间距,在等候区等候采样。彭宇在“红区”内引导旅客逐一进入采样区,她是冯雪玲的搭档,也是港珠澳大桥海关最早取得采样岗位专业技能证书的成员之一。
对自己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
为采集足够样本,每名旅客需采集咽拭子、鼻拭子两份样品。冯雪玲采样的第25名旅客是一位女士,因喉咙不适,产生干呕,正在闹脾气。
“对不起女士,您请放松。咽拭子采样必须采集到扁桃体下方的"咽后壁",这里分泌物富集,但也比较敏感,会有一些不舒服,我会快速完成,只需要几秒钟,谢谢您配合我们。”
“有些旅客抱怨,有的甚至会动手推开我们。”比起言语和动作,让冯雪玲更委屈的是部分旅客质疑的态度。
冯雪玲指着采样用的特大号棉签,“这个长约10厘米,棉织物的毛刺感刷到喉咙确实不舒服,我们心里理解。只有快、准、稳地完成操作,旅客的不适才会少一点。”
工作严格按规范进行——每一份标本采集后要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封口袋中,每袋限装1份标本,放入到标本盛放容器内,随后装入标本运输箱,消毒运输箱外表面。同时,填写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标本送检表,通过冷链运输送往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实验室进行检测。
另一间负压隔离室,海关关员于和平正在给海关一线工作人员例行抽取血液样本。除了血液采样,“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咽拭子、鼻拭子每周采集一次”。
“我们的工作在口岸第一线,风险高。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人民群众负责。”负责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副关长郝英发说。进到半污染区,开展手卫生,脱外层手套,戴新的外层手套,脱外层防护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百分之百地谨慎,才不会出现纰漏。
“守稳口岸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大家能够更放心过年。”晚上10时30分,脱下防护服的于和平满身是汗。每天这个时候,是她最放松的时刻。但她知道,年关临近,身上的担子更重。她已在工作岗位连续度过了两个春节,今年的春节也将在工作岗位度过。
新闻推荐
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珠海监管分局批准,珠海华发集团财务有限公司《金融许可证》变更部分事项,现予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