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银行业保险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全面启动,珠海银保监分局、珠海市银行业协会发布金融“套路”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投资理财安全。
采写:本报记者耿晓筠漫画:赵耀中
风险提示一:
小心身边的“套路贷”
“套路贷”假借民间借贷之名“套你没商量”,非法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应远离身边的一些来历不明的“金融小贷公司”,借贷时应选择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避免上当受骗。
风险提示二:
切记“存款≠理财”
眼下,个别银行会将一款“定期存款”与一款“开放式理财产品”同时置于手机银行、网银的同一页面进行营销宣传,并有意放大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误导消费者认为两款产品为同类型产品,进而购买风险更大的理财产品。金融消费者时刻留意此类陷阱,增强风险意识。
风险提示三:
小心信用卡被盗刷
近年来,信用卡被盗刷案例时有发生,消费者要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尤其要注意在境外刷卡消费时,一定要保管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通过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购买盗刷险等方式提前预防风险。
风险提示四:
别被不法互联网
理财平台“忽悠”了
眼下,一些互联网理财平台打着“高回报”的幌子大肆利用“互联网+”敛财。金融消费者要理性投资,不要被高收益诱惑,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网上投资理财要选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的网站。同时,对于“低投入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务必要时刻保持谨慎心理,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承诺。
风险提示五:
小心“被”办理业务
消费者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有时会被要求出示身份证并复印、进行人脸识别等操作。个别银行工作人员会在未进行告知或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为其办理其他如“云服务”等附加业务。这种未经消费者允许办理业务,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风险提示六:
留心不合理的“金融服务费”
消费者在分期付款购车时,往往会被要求缴纳“金融服务费”。作为一名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要仔细询问商家收费情况和依据。如发现不合理和非法收费,消费者应当果断拒绝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新闻推荐
2021年清明节期间现场祭扫有要求 需提前预约并凭预约码入馆(园)
本报讯(记者刘雅玲)记者昨日从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获悉,为满足广大市民、港澳台同胞清明期间祭扫需求,同时结合珠海市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