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艾为市民接种。
黄维波在接种点维护秩序。
罗红波手持对讲机随时处理接种点工作。
反复叮嘱,嗓子沙哑,只为多一份保障;滴水不沾,少上厕所,只为全天候忙碌;14小时无休,只为早一刻完成接种……连日来,斗门区各疫苗接种点“火力全开”,截至18日,全区疫苗接种量累计超过30万剂次。
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群可敬可爱的“种苗人”在默默奉献:不计付出、全力以赴。尽管口罩遮面,不知模样更不知姓名,但确认过眼神:这个季节他们最美!
文/图:本报记者张帆
日行4万步的“大总管”
“呼叫2号岗医生,请回答请回答……”,手持无线对讲机,脚步来去匆忙,快步穿梭于接种区、留观区、登记区之间。
日行4万步以上,这已成为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罗红波的日常纪录。同事们开玩笑称,真该给罗主任配双溜冰鞋。
3月24日,罗红波被抽调担任斗门体育馆临时接种点的统筹人。自此,他成了一名什么都要操心的“大总管”。
从每天开门前的准备工作,到各点位的人员管理、疫苗管理、现场秩序维护再到居民疑惑解答……每个环节,罗红波都要管。这头电话才放下,那头对讲机又响起;这头落实好人员安排,那头出现情况需要处理……
每天早早到岗,却最后一个离开。“说不累是假的。只希望每一天的守候,能让大家多一份安心。”罗红波说。
滴水不沾的“麻利姐”
陈敏艾,人称“麻利姐”,同在斗门体育馆临时接种点服务。
“昨天打了320剂,创新高了。”陈敏艾忍不住和大家分享这一新记录。
核对接种者身份、麻利取出疫苗、顺利完成注射,不忘耐心交代,每一个环节陈敏艾都做得非常利索。
“接种后多喝水,辛辣食物不要吃,不要喝酒,不要忘了啊!……好了,请到观察室观察半小时再走……”注意事项她早已滚瓜烂熟,对每位接种者,她都不忘交代一遍,一天忙下来喉咙已沙哑。
“穿上防护服,我们就不喝水了。接种任务重,上厕所会耗费时间。”说起这些,“麻利姐”不禁动容,很多同事累得胳膊抬不起、饭吃不下,但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再累都要扛住。这是我们的职责,义无反顾!”
14小时在线的“守门员”
除了“白衣天使”,红马甲志愿者、荧光绿执勤人员……还有很多人全力以赴,坚守疫苗接种岗位。
志愿者黄维波正是其中一员,半个月以来,他一直默默坚守。
“请排好队,留意排队间隔。”下午3点半,正是斗门体育馆临时接种点的接种高峰。黄维波正在全力维护现场秩序、引导登记接种。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得知临时接种点需要志愿者,第一时间就报名了。”黄维波称,每天7点左右到岗,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脚会酸,咽喉也喊哑了,可再苦再累都值得。“抗击疫情需要众志成城,出一份力,应该的!”黄维波的话语简单有力。
下村入户的“宣讲员”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要想把疫苗接种宣传到位,入村到户少不了。
乾务镇虎山村90后村委干部黄家贤,近期一直为此忙碌。
“接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黄家贤逐家逐户走访,消除村民的疑虑。空闲时间,她还化身广播员,利用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一公里”项目“村村通”大喇叭,用方言进行疫苗接种宣传,让村民听得懂听得进,主动接种疫苗。一些村民白天外出,晚上才能回到村里,黄家贤就晚上上门宣传,这让村民夸赞不已。
“多发动一户村民接种,就多一份健康保障。”黄家贤坦言,尽管没日没夜走访很累,可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完成接种,心里就很满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帆报道:4月14日下午4时30分,斗门区大信·新都汇新冠疫苗接种点正式启用。4月15日起,每天10时至21时提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