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的珠海模式。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8家垃圾分类体验馆。
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居民的配合,也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据悉,此次评估分为广州、深圳,珠三角其他城市,粤东西北城市3个层次。珠海市属于第二层次,在珠三角地区(除广州、深圳)7个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莞,比上个季度上升1名。
近年来,珠海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出台广东省第一部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的垃圾分类方面的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全市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横琴新区、金湾区、高新区、万山区、保税区以及香洲区梅华街道、斗门区莲洲镇基本建成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镇街,全面实现了城乡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的处理目标。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陈雁南实习生陈秀岑
摄影:本报记者吴长赋
先行完成垃圾分类立法
珠海市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推动以法治为基础,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于去年9月先行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并将于今年6月起正式生效施行,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管理的法制建设。
根据《条例》规定,今年6月1日起,珠海将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各区可以根据所辖区域实际情况,确定生活垃圾具体投放时间段。其中,厨余垃圾每日投放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两个。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
为与定时定点投放相衔接,《条例》还规定,珠海市将推行住宅区楼层撤桶,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不得在住宅区居住楼层公共区域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违者将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在全民参与方面,《条例》建立了激励机制,规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家庭或者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对物业服务企业等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该《条例》还规定鼓励通过积分兑换等多种方式,促进单位和个人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
不遵守垃圾分类要求,乱扔垃圾的行为也将给予处罚。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条例》实施,意味着以今年6月1日为分界点,珠海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将由“倡导”变为“要求”。比如个人未按照要求投放生活垃圾的,由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由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这是广东省第一部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法规。《条例》实施后,镇、街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行业管理职责内容,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实行特许经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兆江表示。
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走进横琴新区新家园小区,几个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干净整洁,以往脏乱差的垃圾房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温馨的“误时投放点”。“楼层撤桶+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已于今年1月在横琴新区所有小区全面铺开。作为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之一,近日,横琴新区又首推垃圾分类示范楼栋激励机制,为每月获评“标杆楼栋”的业主或租户补贴物业费,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同时,横琴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国有企业“大横琴集团”的优势实力,设立了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大横琴城资”),由大横琴城资与管委会联合开展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工作,聘请专业单位全程指导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垃圾分类闭环系统。
作为珠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横琴新区先行先试,推出诸多垃圾分类创新举措。其他各区同样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的珠海模式。
香洲区在下辖的10个镇街大力推行社区垃圾分类,推动街道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作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截至目前,梅华街道已经全部完成宣传氛围营造、环保垃圾屋改造、分类垃圾桶设置等工作,辖区130个住宅小区已全部启动分类投放工作,宣传活动覆盖近5万余户、约18万人,已基本建立厨余垃圾专项运输就近处理体系和党员志愿者入户常态化、社区宣传活动常态化等工作机制。
金湾区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入户宣传工作;落实党员回社区“双报到”制度,党员干部带头做好垃圾分类开展引导服务。同时,建立垃圾分类激励督促制度,在引导居民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分类率的同时,拓展垃圾分类的激励手段,逐步实现由激励到习惯,再由习惯到规范的过渡。
斗门区在区政府驻地井岸镇的镇区、白藤街道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在莲洲镇等农村区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建立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处理系统。莲洲镇形成了以“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五个环节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莲洲模式”。
高新区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动商业写字楼垃圾分类工作,探索高新区垃圾分类模式;保税区同时又是珠澳跨境工业区,跨境活动较多,积极探索跨境区域垃圾分类模式;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自身工企业较多的特点,推动发展工业园区垃圾分类模式。
万山区岛多地少、垃圾量小但运输成本高,该区充分结合陆岛分离、岛岛分离实际,单岛建设垃圾分拣场所,探索应用就地处理技术设备,实现所有有人居住海岛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持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力度
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发挥奇思妙想,制作实用小工具;开展亲子趣味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用废弃纸箱、塑料瓶等制作精美手工……日前,金湾区海华小学开展“我是垃圾分类减量小达人”系列活动,分享家庭垃圾分类小妙招,助力环保新时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珠海市深入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扎实开展垃圾分类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学校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达标率100%、示范率70%。在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的过程中,各校通过形式多样家校联系,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政策,力争实现“教会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服务一个社区”的目标。
自2019年以来,珠海市共有市实验中学、平沙镇中心小学、金湾区红旗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市二中、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李兆南纪念小学、金湾区三灶镇中心幼儿园等7所学校获评“广东省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去年10月,高新区金凤小学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弃物再造指导中心》夺得第五届广东省科普剧大赛表演赛学生组第一名,剧本创作赛一等奖。
除此之外,垃圾分类还走进了社区、企业,来到每一位市民身边。珠海市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前山街道福石社区党委书记张晓珍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化身“带货主播”,走进福石社区直播间,从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到垃圾运输和处理等,配合直播动态小视频,为居民普及全链条垃圾分类知识,全面系统讲解《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富山工业园区生活垃圾分类办40多名志愿者利用下班时间,走进5家企业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宣传覆盖2000余人次。活动通过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页、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设置垃圾分类游戏体验等,让员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调动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8家垃圾分类体验馆,其中香洲区翠香街道垃圾分类体验馆自当年8月5日开馆以来,已累计预约640场,累计讲解534场,参观人数11203人。“参观垃圾分类体验馆,让我学到了平时不知道的垃圾分类知识,还真正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大二学生高源说。
市垃圾分类办主任科员郭存金表示,建设垃圾分类体验馆,可以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绿色环保意识,有效提高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助于促进珠海生态文明建设。
他们眼中的垃圾分类——
热心肠义工李花枝:
“有了居民的认可,再辛苦也值得”
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居民的配合,也离不开志愿者的辛苦付出。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步铺开,活跃在宣传活动上的志愿者成为小区里一道熟悉的风景线。
李花枝是南坑社区一名退休居民,于2016年加入市精神文明建设义工协会。她是义工协会里的“热心肠”,也是垃圾分类督导组的组长。2020年10月起,李花枝与小组35名成员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上门宣传工作,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在推进楼层撤桶时,虽然大部分居民都认可并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但也有少数居民有反对的声音。”李花枝总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劝导和解释,而居民态度的积极转变,对义工们来说是莫大的欣慰。无论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而转变态度的家长,还是听从劝导后把垃圾分类得井井有条的居民,都让李花枝颇有感触:“有了居民的认可,即使再辛苦再委屈,也是值得的。”
而最让李花枝感动的是居民对义工工作的肯定。“一位五洲康城的阿姨告诉我,天天看见我们在小区里这么尽心忙碌,回家会教育小孩要认真做好垃圾分类,不能辜负义工的辛苦付出。”
在李花枝看来,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造福子孙后代。从10月至12月近100天内,无论风雨,李花枝一直坚持在垃圾督导的岗位上,对乱丢乱扔者当场制止并纠正,主动清理垃圾分类桶,并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的详细指引和帮助。
今年2月到3月,李花枝在南坑社区居委会的邀请下,同社区文艺队的部分成员一起,再次在社区里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宣传。南坑社区文艺队有32个成员,作为文艺队的牵头人,李花枝积极号召成员加入垃圾分类的服务队伍中,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正能量去影响家人和亲友,为美化社区环境和垃圾分类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固废处理中心黄延军:
垃圾分类极大减少了填埋处理量
从业22年,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填埋部副部长黄延军见证了垃圾分类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改变。
黄延军1999年参加环卫工作,他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之前,每天运到填埋场的垃圾有2000多吨,但从去年7月,珠海市全面实现了城乡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的处理目标,需要填埋处理的残渣量大幅减少。
据黄延军介绍,现在,全市的生活垃圾全部运往位于中信环保产业园的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一期和二期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填埋场则主要处理垃圾焚烧后无法再利用的炉渣和飞灰,每天接收的炉渣和飞灰总量为120吨左右,不超过15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减少了填埋场的工作量,更是有效保护了环境和生态。”
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黄延军除了日常管理填埋场,还经常与垃圾渗滤液打交道。垃圾渗滤液是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物,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炉渣和飞灰填埋后会产生渗滤液,因此填埋场接收后会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会在填埋池池底铺上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进行特殊处理后再填埋,填埋后再盖上一层HDPE防渗膜。”黄延军介绍称,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垃圾渗滤液,对填埋区进行雨污分流处理,防止和杜绝雨水渗入堆体,最大程度减少渗滤液的产生。
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与开展,黄延军表示:“这是值得支持的好事,垃圾不分类只会不断增加焚烧厂的压力,可回收物也无法得到再次利用。如果焚烧厂无法承受负荷,生活垃圾最终还是回到填埋场,而垃圾填埋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新闻推荐
长期异地就医人员报销比例等同本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