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东城街道的周屋,一大片绿油油的春季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社区环境大大改善。孙俊杰摄
厚街镇网格管理员在辖区出租屋进行巡查登记。孙俊杰摄
■解码“湾区都市·品质东莞”④
党员张庆辉做木材生意三年多了,最近他在东莞市厚街镇的东方兴业城找到了“家”。这是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依托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推出的“智网党建”工程,像张庆辉这样的“口袋党员”被纳入“小个专”党支部。和每个党员一样,张庆辉的手机装上了“智慧管理”APP,他主动帮助“智网工程”网格管理员一起巡点、管理市场。“在党组织的凝聚下,我找到了发挥作用的平台,兴业城的治理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张庆辉说。
从“小个专”党组织在全市33个镇街(园区)的迅速覆盖,到党员志愿者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近年来,东莞着力构建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格局,不断推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东莞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满足美好生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奋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智网工程
促进基层治理加速迈向现代化
95后大学生黎劲麟,一毕业就成为中堂镇潢涌村的一名基层网格管理员。在一次日常巡查中,他顺着一股酸臭味,揪出一个黑作坊,成功阻止了一大批病死猪肉流向餐桌,守护了“舌尖上的安全”。
去年12月,茶山镇上元村网格管理员在辖区一木材市场巡逻时,发现7辆疑似报废的货车,车厢内存放着大量煤气瓶及油箱。“移动的炸弹!”管理员立即上报线索,经有关部门现场检查,在车厢内查获黑气167瓶、黑油2.43吨,及时处置了一宗公共安全隐患。
类似的场景几乎都会在东莞的大街小巷发生。近万名网格员每天穿梭在全市2894个网格中,对照公安、城市应急、市场监管、环保等领域103个事项清单,每天开展日常巡查。去年,全市网格管理员完成巡检工单1347.88万条,共发现各类问题隐患172.3万宗,处置率97%,一大批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
智能化激活共建之力。2017年以来,东莞“智网工程”相关制度机制不断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加强,“枢纽”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系统(二期)试运行,城市管理功能模块启用;东莞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商改后续监管与“智网工程”互融互促,二者组成的“一平台三工程”科学市场监管体系获评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全市网格管理员协助公安部门成功完成“二标四实”统计、基础信息共享入库工作,又为“智网工程”运作提供了数据支撑;消防安全与网格化管理对接融合,去年全市火灾数下降22%,受伤人数下降40%;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和社会保障等3个部门共20项事项于去年入格,全市“智网工程”入格部门达到11个……
“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法治化保障”。从网格管理员到指挥调度中心,再到职能部门,以“智网工程”为统领,这张线上线下全覆盖、无缝隙的“数据网”重新定义了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打破了部门之间的隔阂,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作为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工程,“智网工程”已成为东莞社会治理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乡村振兴
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互相促进
3月温暖而湿润,在东城街道的周屋文化创意稻田,绿波春浪满前陂,一大片绿油油的春季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去年夏天,享誉世界的台湾优人神鼓在这里敲响,美景美乐刷爆了东莞人的朋友圈。东城街道是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的三个镇街之一,以周屋片区为主的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8年,东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1+N”政策体系公布,明确“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三步走”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统筹谋划全市乡村振兴工作。
市财政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2022年投入不少于40亿元,重点加强农村环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幸福村居连片建设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农村住房整治改造、升级改造公共交通配套设施、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等九方面工作纲举目张、有条不紊推进。
东莞还将乡村振兴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和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相结合,精准发力。在常平镇袁山贝村,探索推行了“小统筹、大统领”的土地管理模式,村组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统筹起来,开发种植果园,并将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通过“村组集体+村民”入股的模式,对集体出租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并实行公司化、规模化经营,厂房的租金节节攀升。“村组集体经济纯收入从2016年的1508.6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791.6万元。”袁山贝村党工委书记袁国良说,“村民的分红也从早期的几百元上升到现在的3000多元,大家的钱包鼓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出现在田间地头。“努努力,为谷涌出把力。”去年年底,青年规划师林培炼成为东莞首批60名兼职乡村(社区)规划师之一。和他一样脚踏泥土地、胸怀田园梦的年轻人,将高标准高效地促进东莞的村庄(社区)规划建设工作,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乡村面貌改观,东莞出现了村民从城镇到乡村的“逆迁移”。在茶山镇南社古村,过去村里环境破败,大部分村民往外迁,近年来,通过“成片保护,同时兼顾分类”的方法,南社成为东莞古村落保护的典型,同时“活化”了一批传统建筑,成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外嫁女谢艳珍也从镇上回到了村里,打理一家餐饮店,一个月的营业额高达10多万元。在不远处的超朗村,同样由于旧村面貌的改变,12户曾搬到新村居住的农户,又迁回了旧居。
加大帮扶
次发达镇村“造血”发展积极赶超
最近,位于东莞港的通盈仓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招商活动,出租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由沙田镇统筹利用市财政给予中围、大流等6个次发达村创收项目专项资金1709万元,与东莞市虎门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村司合作”的产物,双方组建了合资公司东莞市虎门港通盈仓储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和开发通盈仓储项目。6个次发达村合计占45%股权,每年可从项目中获取年收入约500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来,外界对东莞镇街一直有“富可敌市”的印象。然而在“超级镇”的光环背后,到2016年全市仍有8个次发达镇的平均GDP仅为70亿元。东莞还有70个欠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年总收入最少的村与全市“最富”的村相差达460多倍。
如何“分蛋糕”的问题被放在重要的位置。2017年初,东莞史无前例提出设立30亿元“次发达镇资金池”,项目共引共建、共同帮扶机制,用地规划倾斜,减轻公共负担等措施,帮扶8个次发达镇增强“造血”功能。同时,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推进,强化市级通盘规划和主导开发职能,创新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利益平衡和投融资机制,“先富帮后富”的组团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构建。
如今的东莞,次发达镇正在上演“逆袭”,成为众多优质项目竞相进驻的选择。去年年底,全市第二批“百日攻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石排镇锦达集团工业总部项目所在地举行。近年来,作为次发达镇的石排,先后推动18宗重大项目建设,项目累计投资总额119.2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85.7亿元、年税收8.25亿元。
2018年,全市8个次发达镇生产总值预计共821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如期实现东坑、中堂、道滘、石排4个次发达镇生产总值破百亿元目标。至2018年底,市内70个次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经营性纯收入同比增长14.7%,达5亿元,比上一轮帮扶期末的2015年底增长46.6%,超额完成该轮市内帮扶增长20%的目标任务。
同时,东莞还大力推进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产业园三期40万锭纺织项目建成投产;做好巴宜区11个援藏项目验收工作;推动云南昭通3个区县脱贫出列;抓好对韶关、揭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财政到村引导资金增加50%……
如今,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为东莞发展汇聚起磅礴动力。
撰文:郭文君
新闻推荐
今年东莞中考4月上旬网上报名 普通高中计划招收2.7万人民办高中招生人数缩减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直建)东莞考生、家长注意啦!根据东莞市教育局印发的《东莞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