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佛山市第二届少儿粤剧艺术节开锣,来自高明区荷城街道德信实验学校学生表演《穆桂英挂帅》。/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成功复排,对挖掘宝贵的传统资源,特别是南派功架技艺的抢救,重现粤剧本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供图:佛山粤剧院
10月29日~30日一连两晚,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率领该院一众青年演员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南派经典《赵子龙保主过江》、新编粤剧《钟馗嫁妹》等系列精品折子戏,惊艳全场。
这是佛山粤剧院首次登上国家顶级表演艺术殿堂献演,演出大获成功,不仅展现了“南国红豆”的魅力,也展示了佛山作为粤剧发源地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恰逢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回望十年,佛山在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与推广上不遗余力:重新挖掘整理“粤剧四件宝”、复排传统例戏;创作现代精品剧目《小周后》《小凤仙》并拍成粤剧电影、创排本土题材粤剧《大国灯匠》……让粤剧这棵老树在寒暑往来、风霜雨露里积累能量,抽芽开花,引领观众步入中国戏曲艺术繁花盛处。
佛山日报记者黄鹤婷、黎红玲
艺海拾珠\挖掘保护优秀粤剧传统
10月底首次登上国家顶级表演艺术殿堂,佛山粤剧院选取广东省演艺大赛金奖剧目及优秀传统粤剧折子戏献演,南派经典《赵子龙保主过江》、清新灵动的《小放牛》、优美动人的《李慧娘》……一段段精心打磨的节目,集粤剧南派武打、唱腔、水袖等粤剧精粹于一台,蕴含着佛山粤剧院对于传统的敬畏与传承。
近年来,佛山粤剧院这个专业粤剧表演艺术团体以保护和传承粤剧艺术为己任,抢救、整理、保留近60部整本传统粤剧大戏,并持续开展精品折子戏打造,通过开设“周末大戏台”,每年为市民献上100场以上传统优秀粤剧折子戏演出。
作为粤剧发源地,佛山一直注重挖掘粤剧历史文化及传统技艺的传承。
2013年,佛山启动《佛山粤剧六十年》口述历史工程。该工程通过对老艺人的寻访回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粤剧发展历程,抢救佛山粤剧发源地的历史信息。通过粤剧老艺人的回忆,众多濒临失传的粤剧艺术各流派各行当的表演技巧被重新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了有“粤剧四件宝”之称的四大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六国大封相》《玉皇登殿》《天姬送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复排了《香花山大贺寿》。
《香花山大贺寿》是粤剧传统例戏,蕴含非常多的技艺和技巧,如韦驮架、降龙架、伏虎架、叠罗汉、人龙舞等传统表演功架,观音十八变等传统表演程式及大量龙虎武师的武功套路,堪称粤剧技艺的集大成者。上世纪60年代初,在梁荫棠等粤剧艺人的指导下,当时的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复排过此戏,此后在广东省粤剧舞台消失了近60年,许多优秀技艺几乎失传。
为抢救传统,2015年,佛山市非遗中心拿出10万元启动资金,佛山粤剧院正式启动复排《香花山大贺寿》。此次复排最特别之处,就是邀请当年参演的健在粤剧艺人现场“授课”,手把手将这些几乎失传的技艺教授给佛山粤剧院的演员。
在《香花山大贺寿》复排期间,佛山粤剧院还邀请了广州的纪录片团队,对全程进行镜头摄录,后期素材正在积累和整理。
2019年4月,粤剧入“世遗”十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函邀请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进入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场做佛山四大传统例戏的精华演示,并在邀请函中明确写道:“鉴于粤剧发源地佛山在粤剧保护中的特点”等,表示对佛山在粤剧界的地位及其粤剧传承工作的认同。
老树新枝\运用现代技术表达当代审美
在挖掘和保护传统的同时,佛山粤剧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让粤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南国红豆焕发新枝,传统艺术开始有了现代表情。
2019年3月,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秋色的粤剧《大国灯匠》成功首演,堪称佛山本土原创粤剧的典范。作为佛山粤剧院创排演出的孵化项目,该剧从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到表现题材均来自佛山本土,并且创作班底基本为“80后”。
作为佛山粤剧院的领头人,近年来,李淑勤带领团队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原创、改编一系列剧目如《小周后》《蝴蝶公主》《紫钗记》《小凤仙》《李清照新传》《金石牡丹亭》等,这些剧目或取自于中国历史故事,或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戏曲故事,经过重新创作和舞台演绎,展现粤剧魅力。其中,像《紫钗记》这样以不同于传统的演绎方法、全新的表现理念、简约的舞台美术制作和抽象的思维空间的粤剧,取代了传统真实布景的大舞台美术制作,令人耳目一新,一经推出备受欢迎。
除了原创改编剧目,佛山粤剧人还积极运用现代技术,通过粤剧电影吸引更多观众了解粤剧。
其中,2009年11月开机的电影版《小周后》是传统与现代、跨媒体、跨平台的一种新尝试,开创了国内戏曲电影以实景拍摄的先河,电影首映后吸引大批媒体追访及观众追捧;继《小周后》的成功上映,佛山粤剧院再次制作的实景戏曲电影《小凤仙》打破了粤剧的表现形式,在化妆、灯光、剧本以及情与景的表现手法上再创新,以生活化和放松的心态进行人物表情、心理变化的演绎,使戏曲更加贴近现实。通过电影,粤剧在传承中创新,吸引新的年轻观众。
近年粤剧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粤剧发源地,佛山不断为粤剧电影贡献题材、人才。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祖籍三水,她领衔主演粤剧电影《柳毅奇缘》《白蛇传·情》,备获好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丁凡与蒋文端联袂主演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带观众重温佛山状元伦文叙的传奇人生……
展望未来\粤剧传承路在脚下
回望十年,粤剧成功入“世遗”后,佛山在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上可圈可点。但展望未来,作为粤剧发源地,佛山的粤剧传承路在何方?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作为《香花山大贺寿》复排项目策划人之一,佛山非遗专家梁国澄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保护粤剧传统艺术。他担心粤剧人忙于创新,最终丢失了传统精髓。“粤剧演出以前行内叫"做大戏",是要用扎实的演技和热闹的场面来吸引观众,这是早期粤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梁国澄说,传统粤剧最大的特点是以做工形成各种程式,以真功夫入戏。但近三四十年,有重唱轻做的倾向,使做工日渐疏离,粤剧“睇头”大减,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失去粤剧应有的韵味。
但传承并不意味着反对创新。梁国澄认为,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一直以来,中国所有戏曲中,昆曲是最坚守传统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在于演员的年轻化和舞美的时尚化,在昆曲最本质的程式化和唱腔等方面,都是坚守传统的。“粤剧区别于其他戏种最大的特点除了唱腔,还在于它的"真功夫入戏",因此要坚守特色,就要注重粤剧传统技艺的挖掘与传承,这就需要注重对年轻粤剧演员基本功的培训。”他说。
作为专业院团,佛山粤剧院近年来致力推动粤剧新生力量发展,通过“周末大戏台”每年的上百场演出,让大批年轻演员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以此锻炼内功。
同时,佛山粤剧院优秀演员还走下舞台,当起佛山市文化馆私伙局培训班的培训老师,既传播粤剧文化,也为粤剧培养观众。
佛山市文化馆副馆长苏隽同时也是粤剧编剧。他说,佛山私伙局日常在粤剧氛围中找乐子,但在专业院团演出时,他们则成了不折不扣的粉丝。因此,随着私伙局的蓬勃发展,粤剧观众群体也在增大。
在苏隽看来,在目前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存在着一堵隔音墙,墙内,粤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知道每天哪里有粤剧粤曲上演,而墙外,则对粤剧世界完全不知。“我希望通过一种介乎粤剧与流行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到粤剧,打破这道隔音墙。”
而李淑勤则认为,粤剧进校园是培养粤剧观众的另一种途径。西樵一小是佛山粤剧进校园最早的一间学校,2011年挂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粤剧传习所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之后,佛山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郑艳芬作为“粤剧进校园”的推广者,率团队为这个学校的孩子们创编了粤剧身段操,并在校园中推广。每天清晨,伴着粤剧身段操《娱乐升平》,孩子们踩着节拍,做起学校特有的身段操,“起式——你、我、他——左右摊掌——打虎架——虎豹拳——云手拉山”。
近几年,佛山大力推进戏曲发展传承,目前正在重点建设建立50个中小学粤剧传承基地,扶助100个私伙局建立戏曲角,充分发挥粤剧发源地的作用,把粤剧打造成真正的城市名片。
更多的好消息传来,今年年底,佛山市粤剧文化园将在文华北路旧党校原址动工。佛山市国土规划局的信息显示,佛山市粤剧文化园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米。由佛山粤剧传习所建设,项目将建4层楼高的粤剧文化园主楼和粤剧文化园副楼,以及两栋1层楼高的经堂古寺。文化园中还配置有下沉广场、大剧场、粤剧茶楼、文化观景楼等设施。
李淑勤心目中的佛山市粤剧文化园不但为专业观众而设,更为广大年轻人所心仪,成为打卡胜地。
新闻推荐
南海推进三项改革为工程落地提速在全市率先探索模拟审批、标准地建设、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
南海区智慧运行中心可将各类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深度融合,让数据协助城市管理做思考、做决策。/本版组图由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