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企业家与慈溪企业家跨界对话、共论创新。
南海区工商联供图
造出国内首台电脑横机的慈星股份、首创水槽洗碗机的方太集团、首创安全插座的公牛集团……宁波企业的创新故事可谓比比皆是。
而在佛山南海,无论是业内首创“高铁窑炉”的中鹏热能,首创瓷砖拣选包装自动化设备的鼎吉包装,还是研发出荧光导航内窥镜的广东欧谱曼迪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案例同样随处可见。
两座城市一南一北,却均是民营经济的沃土,更是引领国内制造业创新的弄潮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增长点,不约而同成为两座城市的共识。
在佛山南海·宁波慈溪制造业隐形冠军论坛上,“跨界”“创新”成为分论坛之三“跨界对话突破创新”的高频词。在两地隐形冠军企业家分享各自关于创新心得的同时,做精做专、极致突破的创新策略,也得到进一步的凝聚和巩固。面向未来,两座制造业重镇仍将在创新突围的征程上守望相助。
●南方日报记者王谦
制造突围创新成两地共识
近年来,两地不约而同加快了制造业创新突围的步伐。从“十三五”开始,慈溪提出构建完善以家用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传统支撑产业和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为代表的新兴产业“3+3”产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智能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南海则开始倡导“跨界共享+优势互补”,大力引入培育优质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商、产业联盟等,推动产业链升级再造;政府部门还加大力度鼓励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速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不懈的投入,已经在两地初显成效。但最为可贵的,是创新精神已经深入两地企业家的心魂,更成为两地企业家突破发展瓶颈的首选项,为企业开拓出新的增长空间。
在慈溪,方太集团看到国内厨房面积的紧张,设计生产了集水槽、洗碗机、果蔬净化机三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水槽洗碗机,2015年首款产品上市后,第一年市场占有率便达到33%,三年平均增长82.6%;
在南海,看到传统窑炉操作环境的灼热与脏乱,中鹏热能想到了研发不烫人的“高铁时代”窑炉。最终,这款窑炉在能耗、人机功效、环保、智能化等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还支持工人通过手持控制终端远程查看运行状况,中鹏热能也跻身业内营收的全国前三强。
“优秀的企业家要有能力把企业带离舒适区,进入陌生领域开疆拓土。”在分论坛“跨界对话突破创新”上,宁波祈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曙光说,“不主动进入,新的领域就会倒逼你进入。”
祈禧电器是浙江小有名气的净饮水设备及核心配套产品专业厂家,曾为海尔、美的、安吉尔等代工。当智能化浪潮来袭时,祈禧电器果断进军物联网智能家电,最终登上荣耀亲选、小米有品等新兴平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振军则指出,只有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创新生产方式,企业才能永葆品质及效率优势。
“企业家的价值本身就在于毁灭性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断毁灭性创新才能够让自己脱胎换骨,让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佳说。
共谋创新聚焦用户是根本
创新成为两地企业界的共识后,如何实现精准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论坛上,来自慈溪和南海的两地企业家均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各自的创新策略,也从侧面展现出两座制造业大市在创新上的不断探索。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用户”不约而同地成为两地企业家创新的出发点——通过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一方面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空间,这一理念和实践,成为分论坛之三的高频词。而产品的创新,需要创新者不断借鉴吸收新的经营理念,更要夯实作为基石的产品品质。
“以前都给别人做,这次做的是自己的。这次"双11",从11月1日到11日,我们实现了约800万元的销售额。”方曙光说。
复盘一路走来的历程,方曙光发现,改变首先来自用户思维的革新。“离用户而不是客户越来越近,我们的商业模式就得到了升维。”方曙光说。
同样是基于用户思维的创新,2015年开始,中鹏热能还加快推行设备“上云”战略,只需手里拿着便携遥控器ibox,陶瓷厂工人们就能随时随地获取陶瓷窑炉的各项参数,一个人就能对多条窑炉进行监控,帮助用户解决了窑炉监测的难点。
“我总结的创新理念主要是三个:原点、跨界和微创新。我认为,创新应该从客户的原始需求出发,从事物演变过程的原始机理出发。”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鹏说。
创新还可能来自跨界。佛山市鼎吉包装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智勇就从啤酒生产线得到启发,首创出第一代瓷砖拣选包装自动化设备。不仅可以帮助瓷砖企业提高包装速度,还能节省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益。
“在对6家宁波企业的参观中,我试图从现象背后看到逻辑,思考哪些理论我可以借鉴。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也把企业变成一个实验室,实践、尝试自己的创新想法,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彭智勇说。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产品品质而独立存在。在祈禧股份,公司开展电商业务后,深夜23时的一个用户差评都可能引起方曙光的失眠;在中鹏热能,公司把售后服务做成了加分项,获得了更多客户的认可;在新海集团、方太集团、德鹰精密等调研企业,都能看到入门处醒目的“浙江制造”巨幅LOGO……
“创新最基础的就是品质,没有了品质,谈什么都是假的。”万鹏说,“这次调研,6家企业都通过了"浙江制造"品质标准认证,这让我看到了成为隐形冠军企业的共性。”
跨界突破练好内功迎风口
存在较大的用工需求,尤其是对有一定技能的熟练技工,这是传统制造业的鲜明特点之一。随着时代变化,上一代技工逐渐老去,新生代工人却数量短缺,企业开始面临用工短缺、成本上涨等窘境。
面对这一状况,宁波企业选择了自动化和数字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公牛集团、新海科技等多家企业均采用了数字化新技术,甚至对工业互联网开展前瞻布局,这些生产领域的创新实践同样引起了南海企业家的高度关注。论坛上,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振军就表达了迎头赶上的决心。
“参观走访完几家宁波企业以后,我觉得这些企业已经不是"机器换人",而是智能化工厂了,一些地方甚至是"无人车间"。我们回去之后不能再等了!”马振军说。
让马振军感叹的案例,在调研途中比比皆是。年产8亿只打火机的新海科技,采用了引火弹簧组装机、成品翻板组装线等自动化手段,其中,成品翻板组装线将人均组装速度从1000个/8小时提高到2万个/8小时,效率提升20倍,零配件一致性也显著提高;
“插座一哥”公牛集团,为适应插座“新国标”,公司投入5亿多元在业内首创无线产品自动化工序线,能够实现三极座自动组装、铜条自动组装锚压焊锡等功能,一台装配机器等效于14个工作人员作业,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保证了关键零部件的品质和良品率。
更令南海企业家瞩目的是,通过生产技术领域的创新,一些宁波企业还把产品做到了极致,从而为跨界突围创造了可能,成功冲破传统产业的天花板,为公司闯出一片新天空。
例如,得益于将亿万件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打火机零部件做到极致的能力,新海科技看到了自身成为国际一流的精密塑料经营专家的潜能,近年来进军医疗器械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并购,如今已经掌控三家医疗器械子公司,迈向医疗器械细分行业的新龙头;
在慈星股份,利用多年来持续自主创新积累的技术优势,该公司推出了针织品智能柔性工业互联网APP应用解决方案,客户只要登录云制造平台挑选款式,并在网站上下订单,智能化样板工厂即可由智能制版系统生成上机文件,自动化机器快速织出成品,不仅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也帮助行业解决了库存难题。目前,慈星股份正在加紧推广这一方案。
在李晓佳眼中,将产品做到极致,是他对南海隐形冠军企业家的建议。“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风口就会到来。”李晓佳说。
■声音
创新必须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制造业企业家当中,不少是“60后”“70后”,但今天中国的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变化,新生代涌入市场,使得消费结构整体年轻化,而年轻消费者的偏好、习惯、信息都与上一代天差地别。
由于中国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年轻人口,我们的内需市场必将超过美国。如何赢得更加年轻、更加富裕、更有个性的新生代、新中产消费者,这是制造业企业家必须关注的焦点。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
我理解的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通过管理创新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个要素。第二是制造创新以及生产工艺创新,旨在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和提高响应速度,我们在宁波的调研就看到了大量的成功案例。第三、第四分别是产品的创新和营销的创新,包括市场创新、渠道创新、设计创新等,以及商业模式创新。
99%的制造业,最终都要面临同质化的竞争,所以我们必须在同质化当中寻找非同质化的东西,想办法把同质化变成非同质化。我本人有9年的大学教师经历,因此在管理企业时我还有一种学者的角色。在对6家宁波企业的参观中,我试图从现象背后看到逻辑,思考哪些理论我可以借鉴。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也想把企业变成一个实验室,实践、尝试自己的创新想法,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
——佛山市鼎吉包装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彭智勇
这次长三角调研中,无论方太、公牛还是其他企业,我所接触的负责人不仅谙熟企业内部情况,还对行业有着深厚研究,对政策富有前瞻性眼光。这是值得我们对标学习的,一个企业,如果领路人的眼光看得不够远,整个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显著影响。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振军
我总结的创新的理念主要是三个:原点、跨界和微创新。我认为,创新应该从客户的原始需求出发,从事物演变过程的原始机理出发。
一条陶瓷窑炉长度可达400—500米,其设计、安装、调试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并且由于陶瓷行业的非标特性,没有两条窑炉是一样的,这就对窑炉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完全无误的难度很小,我们就把售后服务做好,这反而变成我们的加分项,得到了更多客户的认可。所以,问题有时还得是辩证性的。
——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鹏
■现场
做大做强冠军企业
如何实现跨界创新?
两地企业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如何才能实现创新突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慈溪和南海的冠军企业家们对这一话题尤为重视。
2020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年会暨佛山南海—宁波慈溪制造业隐形冠军论坛上,南海和慈溪的隐形冠军企业代表发起了一场跨界对话,与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佳一道,探讨冠军企业发展的创新密码。
在他们看来,创新动力,首先来自生存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冲出红海,企业不仅需要紧贴用户需求,更要做精做深,产品做到极致方能始终站在潮头上。
“创新都是被倒逼出来的”
论坛上,回顾慈溪企业创新的根源,方曙光首先讲了一段历史故事。
“慈溪本来是一片汪洋,唐宋时期古人开始围海造田,慈溪才逐渐变成陆地,但变成的陆地是盐碱地,不适合种植水稻作物,只能晒盐和烧制陶瓷。这些产品唯一的用途是与人交换。所以,慈溪人培养出从事商业的"天赋"。”方曙光说。
来自环境的生存压力,成为慈溪企业创新的动力。疫情当中,面对前所有未有的压力,祈禧股份等慈溪企业也爆发出强大的创新力。
今年年初,祈禧股份一度遭遇订单取消、公司停摆的危机。但危机也激发了公司的创新潜能,祈禧股份从外贸、OEM果断转向国内市场,推出“魔凡”速热饮水机等自有品牌,生意迅速回暖,一度火到“忙不过来”。
“创新的动力来自环境的倒逼和外部的压力。环境瞬息万变,你不主动进入新的领域,存亡的压力就会倒逼着你。优秀的企业家要有能力把企业带离舒适区,进入陌生领域开疆拓土。”方曙光说。
反观南海,来自成本、用工、用能方面的经营压力,同样是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源。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振军就坦言,熟练技工的短缺,与装备行业对熟练技工的旺盛需求频频冲突,企业必须创新技术手段,提高自动化水平,才可能维持原有优势。
“我觉得宁波企业已经不是"机器换人",而是智能化工厂了,一些地方甚至是"无人车间"。我们回去之后不能再等了!”马振军说。
不仅善于与强大的生存压力共舞,慈溪企业还主动走出舒适区,用更加激烈的竞争倒闭企业升级。例如,祈禧股份的销售团队在宁波,智能研发团队驻扎在杭州,接下来还准备在深圳设立智能硬件的研发团队,有朝一日甚至计划前往硅谷。
“想要具有全球竞争力,我们必须把触角伸到全世界,到竞争最激烈、资源最尖端的地方去。没有一个产业是被保护出来的,强大的企业一定是打出来的。”方曙光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李晓佳的认同。论坛上,他引用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毁灭性创新”理论,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企业的价值就在于毁灭性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毁灭性的创新才能够脱胎换骨,让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李晓佳说,“隐形冠军企业也是如此,如何突破现有的瓶颈和市场的天花板,必须通过创新让自己基业长青。”
做到极致最可能是来自一点一滴的持续努力
论坛上,方曙光关于创新的第二个观点是“活着就是世界第一”。
“以往,企业的竞争力并非透明的,靠着老客户,你可以在小范围里活的很好。现在有了天猫、京东和亚马逊,互联网让地球变得平坦,原有的商业模式被颠覆,你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具备全球竞争力,要做奥运冠军而非业余运动员。”方曙光说。
在李晓佳的眼中,做到极致听起来遥不可及,却最有可能来自每日一点一滴的持续努力。
“创新不一定意味着彻底颠覆原有的产品。一些环节和领域上面的微创新,同样可能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比投入重金做出完全不一样的新事物,持续不断的微改进和微创新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创新路径。”李晓佳说。
李晓佳讲起南海一家大型铝型材企业的故事。在铝型材表面喷涂工序中,这家铝型材企业发现氧化喷涂不均匀的问题,为此,企业引进日本专家,将直角输送带改为圆形输送带,问题迎刃而解。
在李晓佳眼中,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家的成功,来自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和对时机的迅速把握,但他们本身不是技术专家,对于如何把握技术方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顾虑。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主体未必局限在企业内部;此外,建立某种创新机制,激发现有研发团队甚至一线员工的创新热情同样非常重要。
李晓佳还表示,突破性、颠覆性的创新往往不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是纯粹来自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在创新的时候要有一种持之以恒、做精做深的心态。
“在日本,有一家做刀具的企业把刀具做到了极致。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晶圆切割也开始用到刀具,这家企业得到了新的机会。佛山有一家制造陶瓷打磨机械的企业,最近也在往晶圆方向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度,风口就会到来。”李晓佳说。
带着满满的收获,来自方曙光的鼓舞,再次点燃了与会企业家的信心。“"成功者睡不着,年轻人有希望",这个社会把所有的资源都偏向年轻人,所以这是一个好时代。”方曙光说。
新闻推荐
在标美服饰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在缝纫模杯。企业供图激烈的“双十一”刚过不久,在佛山标美服饰有限公司(下称“标美服饰”)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