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后是电信诈骗高发时期。近日,广东的考生正忙着填报志愿,与此同时,诈骗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
7月30日,省教育厅联合广东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等单位联合推出《高考季防骗攻略》。通过盘点高考季网络诈骗的惯用类型,向广大考生及家长普及网络防骗知识。
/诈骗类型/
●报考学校要醒目,普高成教有区别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故意混淆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名牌院校。考生入学后才知道,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者网络学院。
提醒:考生可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通过多渠道区分高等教育类型。
●名校招生有章法,“内部指标”不可信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
提醒:我国高考实行“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向社会公布,所谓“内部指标”都是骗局。
●军校招生管理严,特殊门路不存在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假冒军事院校招生人员,声称能拿到军校“特招指标”,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威胁考生和家长,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提醒: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也不可能计划外扩招,,更不会向考生和家长收取数万、数十万元高额费用。
●“保证录取”不可取,招生程序依章程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利用大家不熟悉招生程序,鼓吹自己“上面有人”“保证录取”公开叫价。
提醒:各高校招生程序都严格按照章程进行,不存在“保证录取”的说法。
●录取结果巧查询,个人信息要保护
惯用伎俩:诈骗分子发送虚假录取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收集好、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提醒: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省教育考试院、教育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等)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认准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涉及到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以及密码等信息时,需谨慎对待。
●录取通知多验证,先交学费是幌子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提醒:公办大学学杂费收取有正规流程,附转账要求的录取通知书需谨慎对待。
●奖助学金需核实,提前转账皆骗局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自称为教育局工作人员,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再不领就要过期,然后骗子诱导受害人转账。
提醒:奖助学金一般需学生个人申请审核通过才会发放,面对“提前发放”“提前转账”要谨慎核实。
●考生优惠需谨慎,不明链接勿点开
惯用伎俩:不法分子在高考季发送购买钓鱼链接给考生,欺骗学生有内部优惠价,诱导学生转账购买,骗取钱财后消失。
提醒: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在网上购买所谓内部价商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面对不明链接时需格外谨慎,可采取举报或不理会的方式,以免上当。
新闻推荐
“党的光辉照南粤”图片展开展 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革命历程
本报讯(记者苏显亮通讯员陈桂荣)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党的光辉照南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革命历程》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