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北京时事评论员
新媒体舆论场就像一个嗜血的怪兽,离不开血,隔段时间就需要一个能撕出血的话题来滋养它贪得无厌的胃口。这个嗜血的怪兽是由这些欲望合体而成:媒体需要流量,公号创业者需要变现,新媒体暴发户需要割韮菜,键盘侠需要靶子,营销号需要爆款,“教主”们需要收智商税。一个猎物可持续撕咬的时间很短,满足300万新媒体运营者嗜血的胃口,需要不断生产新的“猎物”。
太阳底下无新事,猎物就那么多,话题就那么几个,所以只能在几个猎物间不断切换,厌倦了一个猎物,就找另一个猎物寻找新鲜感。于是便能看到新媒体舆论场的猎物轮转:隔段时间需要一个熊孩子,需要一个坏老人,需要一个相亲的女白领,需要一个供大城市中产表达焦虑的由头,需要逃离一下北上广,需要一个贱人供公众吊打,需要一个底层奋斗者用来同情、励志和消费,需要某个“苟且”便于吃饱了撑着的中年们无病呻吟一下,需要一篇渲染新闻已死情怀文章的让媒体人哀号纪念一番,需要名人新闻给自己朋友圈“一个时代落幕”的句式填空。
这些猎物,都是以故事的方式出现在话题中的,熊孩子推孕妇,老人耍流氓。不是基于新闻和事实去思考,而是基于“网帖故事”,这是当下新媒体舆论场的底色,新闻也正是死在这样的网帖狂欢中。一个个编故事的俨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教父,成为舆论领袖,咪蒙毒鸡汤编着贱人low逼的故事,互联网创业者对着投资人编着故事,割韮菜的伪儒商对着脑残粉信徒编着知识付费的故事,营销号熬夜编着让人跟着喜怒哀乐的故事,刷着朋友圈的白领焦急地等着故事的喂养,填补空虚的生活。陈昌凤教授在演讲中哀叹说,方汉奇教授捐100万没人关注,“老教授银行转账百万捐款 柜员疑为诈骗如临大敌”的故事才能刷屏。另一个反映着网众这种“故事会情结”的新闻是,人工智能帮被拐者找回亲生父母的温暖事实没有点击,编造出的“33岁男子爱吃麻辣找到亲生父母”故事立刻刷遍全网……最终,人们记住的只是“爱吃麻辣找到亲生父母”的段子故事,对人工智能创造的奇迹毫不感兴趣。
新闻推荐
4月9日,凤凰安监办安全生产专业网格员在塘家社区塘家北路126号巡查中发现,该处存在非法储存大量危险化学品。根据《危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