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文》轴邓石如纸本117cm x74cm
梅墨生,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1960年生于河北,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艺术周刊》:沃展叫停,你怎么看?
梅墨生:展览已定,理应如期开展。作品如何可由观众观览评判,这样叫停有些欠妥。
《艺术周刊》:你如何看待所谓的“丑书”?
梅墨生:所谓“丑书”,是一种概括说法。这自然包含了世人的一种判断倾向。丑不丑,有观察立场、角度、标准的问题。清代傅山便一意尚丑,不过,那是与媚相对。不同时代、不同修养、不同立场,对“丑”有不同判断。说到底是文化心理的反映。本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以“中和”、“冲和”为极致。当然也有其它种种“美”,美是多样的、丑也是多样的。但最高境界不会是“丑”,仍然要“美”,仍然要“大美不雕”。丑书要具体分析,一概而论归于丑不可,但如以“丑态”怪异出之,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高境界。
《艺术周刊》:你评判书法好坏的标准是?
梅墨生:书法作为艺术一定会有标准。中国传统以赏心悦目为底线;以中和自然为上品;以雄浑、奇崛、优雅、拙朴、秀逸等为中乘。一如司空图论诗有“廿四品”。
《艺术周刊》:书法好坏的评判还有标准吗?
梅墨生:书法评判标准应由理论家、评论家来掌握和创建。但时下中国书法乱象丛生、格调几无,缺乏有思想、有见地、有水平的“评论家”。因此,在市场化、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评论家了。低俗评论难免,意气用事尤多,欠缺必要的理论素质和人文修养者也不少。全民“消费”书法,而无底线了。书法之可悲矣。
《艺术周刊》:如何重建书法评判标准?标准应该掌握在谁手里?
梅墨生:反判书法传统,是一种历史现象,如今似更时髦。个别书法家将书法理解为情感渲泄、个人表现、形式主义或行为乖张等。种种偏执,作为一己追求无可厚非,但若公之于世、并以“学术”名义为之,以“艺术”名义赞之,则不免自我感觉良好。一件艺术品公示后,当然要由世人评判,这就由不得自己了。世上没有纯个人化的“艺术”,而“学术”更乃天下公器,应由天下人公判。
【赵旭虹黄立婷】
新闻推荐
4月10日,中国领先的品牌评级与品牌顾问机构Chnbrand发布了2018年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研究成果,平安产险连续第八年获得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