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前阿里巴巴公司员工王某,辞职创业卖面膜。她以《那个从阿里离职的漂亮女高管,从来不过情人节》为标题,发表一篇公号文章,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引来包括阿里员工在内的网友的“扒皮”。
按照阿里内部的管理体系,王某只到P8级,连总监(P9)都还没到,自称阿里的“高管”,确实属于吹牛。有阿里内部人士披露,王某很喜欢“碰瓷”,她公号文章使用的和马云的合影,就是这种“碰瓷”的结果。那张照片,甚至是王某专门请人来跟拍的,所以显得特别美。
遭遇阿里多位员工“打假”后,王某作出回应,甚至呼吁马老师出来给“评评理”。但是舆论显然不站在她这一边。比较常见的一种指责是,这种离职后美化自己过往的经历并从中牟利的行为,是很不道德的。尽管争论可能让王某更有名,但是这种局面显然是她不愿意看到的。
王某所做的确实过火。一位阿里员工透露,像王某这种职级的,在整个阿里系可能有七八千人。她自称“阿里高管”,某种程度上触碰到了很多阿里员工的神经。拿和马云的合影来炒作已经让人厌弃,过于拔高自己在原公司的职位,更让前同事们不满———如果不揭穿的话,王某其实等于变相侵占了公司的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像王某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从大学开始,学生就知道自己简历的重要。我曾见过几个年轻人的简历,都非常厚,如果上面写的每一条都经得起考验,那一定是优秀的青年。但是现实往往相反,很多学生为了“混简历”,为了一份漂亮的简历,才去想方设法经历一些事,不管是实习经历还是各种证书,都浮于表面,让人生疑。
不能怪大学生浮躁,他们瞄准的是一个新职场。在互联网时代,“能见度”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一篇文章还是一个商品,被人看到次数越多,就会越值钱。对人来说也是一样:一个人越有名,就越有可能成功。知名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个人资产。哲学家翁贝托·埃科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电视直播的时候,有人会站在被采访对象后面,冲镜头举出手势或扮一个表情。追求被看见,已经成为很多人下意识的行为。
因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和名人合影。这不是单纯的虚荣心作祟,这样的“碰瓷”本身,确实可以获益。和名人合影,就会多少吸纳一点名人的聚光效应。“她能和马云合影”,这个事实本身意味着很多。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和马云见面的机会,很多层级比王某要高的人,都未必有和马云合影的机会。对网友来说,一个能和马云合影的美女,卖的面膜或许更可信一些,这是“心理作用”,但确实会发生。
揭批王某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一种更传统的职场观念: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为公司利益默默奉献,取得自己应该的那份报酬。这是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工业社会普遍的职业观念。在这种观念中,个人的名气价值不大,人们更在乎的是一个人能创造的利润。批判王某,对王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屑,但也要正视其所代表的观念带来的冲击。□张丰
新闻推荐
作者:(美)朱迪斯·莱特、鲍勃·莱特译者:钟辰丽版本:后浪|中国华侨出版社当激情之爱如电光火石般消逝,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