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个车、寄份快递、出去吃顿饭……春节期间,很多人发现平日习以为常的各种消费,可能要加收一定的服务费。涨价固然意味着消费者要多掏银子,也会令部分人感到“肉痛”。不过,针对这种“明码标价”式的涨价,不少人表现出了理解和宽容。
近年来,部分服务性行业在春节期间加收服务费的现象已几成常态,比如快递业、网约车、餐厅等。尽管人们对这种所谓“春节模式”经营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解与宽容,认为过年了,店里人手减少、工资增加,加上天气寒冷、原材料成本提升,坚持开店的商家本来就不容易,店员也很辛苦,加收适量的“服务费”无可厚非。这既彰显出对坚持节日服务的劳动者付出的肯定和尊重,同时也是市场价值规律主动调节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企盼加强监管、规避乱象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人们普遍认为,对春节消费加收“服务费”的行为,需要有赖以遵循的尺度、幅度与法度。
正如凡事皆有度的道理一样,“春节式涨价”可以宽容,但不能纵容,需要在政府部门有效监管下的规范有序。比如,坚持对加收“服务费”行为的公开透明和明码标价,不搞“布袋买猫”或含糊其辞,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可为各行业的加收“服务费”行为限定幅度、拟制标准、划出底线,谨防不良商家借春节消费漫天要价、坑蒙宰客。(郑桂灵)
新闻推荐
来论前阿里巴巴公司员工王某,辞职创业卖面膜。她以《那个从阿里离职的漂亮女高管,从来不过情人节》为标题,发表一篇公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