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国际新闻 白话体育
新岭南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今年97岁从艺80年 秦怡,国宝级艺术家

来源:茂名晚报 2019-02-21 09:00   http://www.kcqsx.com/


《雷雨》中,秦怡(右)饰演的鲁妈被曹禺誉为“最好的鲁妈”。

【人物档案】

秦怡,1922年生于上海,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曾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第七届全国十大女杰、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秦怡于1938年开始舞台生涯;1947年走上大银幕,参加了电影《忠义之家》《母亲》《无名氏》等片的拍摄。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她曾在《农家乐》《两家春》《摩雅傣》《北国江南》《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雷雨》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进入20世纪80年代,秦怡转战荧屏,出演了一系列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作品,如根据夏衍作品改编的《上海屋檐下》——秦怡凭借该剧荣获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而2017年上映的《青海湖畔》更被誉为秦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她以93岁的高龄自导自演、亲上高原,体现了一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高洁艺德。

秦怡爱电影,也跟电影生活了80年。可翻来覆去看的都是些老电影,英格丽·褒曼的《卡萨布兰卡》、费雯·丽的《乱世佳人》,她说,“经典为什么可以流传那么久,因为里面有最真的爱和生活”。

己亥年大年初四,老艺术家迎来了97周岁的生日,今年也是她从艺80周年。如果将她97年的生活比作一条历史的长河,那经年累月沉淀在河床上的珍宝,能够教会我们许多事情。譬如,她用一次次能进入中国电影艺术殿堂的角色塑造,拓宽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又譬如,她在时间的暗流里一次次奋力抗击,照见了人们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

透过粗粝的胶片,她的音容或许可以复原时代的底色;重温她的角色,或许就是阅读史书的册页。穿越岁月的雾霭,中国电影流光的长廊里记载着她的绝代芳华。伴随新中国的电影一路走来,水银灯下的秦怡已是上海电影、中国文化绕不过去的存在。

“心里都是"电影"两个字”

身体好的时候,秦怡住在上海市徐汇区一栋老式公寓里,日常就她和保姆两人。但日子一点不清闲,家里人来人往,上海电影、中国电影、中国文艺,国宝级艺术家被需要的场合太多太多。只要身体允许,秦怡总欣然应允。盛情难却是其一,更重要的,工作压根就是她的生活。“偶尔我想赌气把自己关起来,谁都不见,可真停下来了,也会难受。我是个必须工作的人。那么多年,我的心里都是"电影"两个字。”

她曾说,“我稀里糊涂就演了很多角色”,靠的是最朴素的“笨办法”——学习和努力。

秦怡的从艺路可追溯到抗战时期。16岁那年,她离开封建家庭,辗转到重庆参加中华剧艺社。演艺生涯第一个角色只有一句话,她反反复复练了好多天。那会儿,剧艺社俨然她的家,没演出时,舞台边准能找到她。帮演员递个道具、送下服装,只要侧幕边传来舞台的光,她脸上便写着满足。后来,抗战大后方的舞台上,她成了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齐名的“四大名旦”,可她仍不拒绝小角色,“那样的话,我能多看看其他人的表演,对自己很有帮助。”

1998年,秦怡自传式的从艺录出版,她取书名《跑龙套》。导演黄祖模闻讯后肃然起敬:“1982年我拍电影《张衡》,其中老夫人一角,想来想去非秦怡莫属。但我又担心,像她这样有名望的大演员是否肯出演配角。不料,秦怡很爽快答应了。”更难得的是,导演要求演员们每天按古人的言行举止练形体。老夫人一角总共没几个镜头,可秦怡照样同大家一起练,从不缺席、迟到。

相似的感受,谢晋导演也有。拍《女篮五号》时,今日的“改革先锋”谢晋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而秦怡这个大明星已红了很久。“可是她很尊重我,每一个镜头都要问:这样行不行。”谢晋曾说,秦怡没有一点明星架子,她不挑角色大小,不计较片酬多少,不在乎剧组待遇。

听到这样的评价,秦怡总是挥手道:“其实每一次拍戏都是学习,都很珍贵。”以1961年的《摩雅傣》为例,她饰演傣族医生依莱汗。当时,导演徐韬要求她像傣家姑娘那样穿无袖筒裙,把肩膀露出来。那时,不到40岁的秦怡特别在乎角色的形象,“我的臂膀粗圆,露出来会破坏人物形象,傣族姑娘都很纤细的。”主演和导演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协商穿坎肩拍,效果也还不错。但千帆过尽,徐韬给秦怡写了封信,言辞恳切。他说,秦怡应把思想从条条框框里解放出来,别让外形掩盖了对角色内心的塑造,更别因为外形放弃许多尝试。掩信,秦怡陷入了沉思:“他提醒我这一点是有道理的。年轻时我确实有些冲不出去,觉得自己太胖,条件不够好,窈窕淑女不能演,于是总演大嫂。徐韬点醒了我,这对我后来的演戏很有帮助。”

不成想,年轻时偶尔瞻前顾后的秦怡,越老倒是越能豁得出去。2013年,她着手写《青海湖畔》的剧本。2014年秋天,她以93岁的高龄上到海拔3800米的拍摄地。高原的日子一过就是一个月。因为拍摄地距离下榻处往返六小时车程,秦怡跟着大部队一起,清晨五点出发,夜里九点多才回来休息。剧组里的中青年演员、导演纷纷有高原反应,倒是秦怡精神很好,不吐不晕,她打趣说:“青海的气候对我们老年人很是客气呀!”但旁观者清,剧组里许多晚辈说,是秦怡对梦想的那份执著,让生命爆发出神奇的力量。从高原下来,她又找回每天读书看报、伏案写字的生活,“我要抓紧时间学习,还要继续创作。”

2017年底,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上映,观众又惊喜发现,老艺术家还原了唐诗里“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场景。但观众看不见的还有幕后那些“胆战心惊”——老嬷嬷对贵妃忠心耿耿,屡次挺身维护。片场里,秦怡就照着剧本一次次倒地,倒下去后再由年轻演员们一齐将她搀扶起来。一同出演的黄轩描述,那种震惊感,并不会随着老嬷嬷倒地的次数增多而衰减,相反,会一次次增加老艺术家在年轻演员心头的分量。

秦怡很喜欢《青海湖畔》里那位女气象工程师的台词,“本来想来三个月,结果留了30年”。她自己何尝不是这样,80年的从艺路,真心就是一辈子!

从“为谋生”到“为理想”

曾有人问秦怡,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叫你如此痴迷。

她用往事作答:“我到今天还记得周总理点醒我的那些话。”众人皆知秦怡是“新中国22大影星”,是周总理口中“新中国最美的女演员”。秦怡看到的是另一面:“可以说,周总理才是领我懂得演戏真谛的人。”那年她才19岁,一次去朋友家吃饭,席间坐着一位她不认识的客人。那人问秦怡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刚冒尖的秦怡回答:“我在做实习演员,有时候在合唱团唱唱歌,没什么大意思,就是混混。”那人接着问唱什么歌,秦怡答:“当然是抗战歌曲。”“没想到,我一说抗战歌曲,对方马上提高了声音,"那还混混啊,你想想,多少人、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这工作多重要啊!"我听了觉得有道理。回家后细想,是什么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跑去问朋友,才知道原来是周恩来同志。”

秦怡的少女时代,正是日寇的铁蹄踏破山河之时。在遇见周恩来之前,少女秦怡曾参加过学校的红十字会,也向往着为民族救亡图存做些什么。但那些情绪更像是懵懂的天性,直到听君一席话,她的心里种下了一粒坚定的种子——干文艺不是“为谋生”,而是“为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的源头就在于观众。“作为演员,终身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得到的一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再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予别人。”

《青春之歌》里,共产党员林红戏份不多,却在一次次播映后点燃了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向着共产主义理想靠拢的信念之炬。原作者杨沫有过评价:“秦怡同志表演的林红,是我最喜爱的。她几乎没什么形体动作,只靠台词和神情来表现,但她演得是那样真实动人,激荡着人们的灵魂。”半个多世纪后,秦怡告诉记者,她漫长的演艺生涯里,最难忘的角色正是林红。“1959年5月我入党,入党后第一个角色就是林红。”那是一个在当年点燃过许多年轻人信仰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读剧本的时候,秦怡反复把自己的入党誓词与林红赴刑场前那段台词对照着念,“有了这层与生活的关联,我一下子就触摸到人物内心。我从心底里相信,一名党员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有着万死不辞的信仰。至于原先那些对自己身材外形的顾虑,早就抛到了脑后。要树起共产党员的形象,不靠外形,而是靠气质和信念。”也是从那时候起,秦怡对什么样的角色更能动人有了深切认知。从16岁离开家去抗日前线,到93岁拍《青海湖畔》歌颂中国科学家,“我愿意一辈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对于电影里饱含着某种精神力量,秦怡是深信不疑的。1990年代,她生病住院,演艺生涯几乎就要终结。“我有些灰心的时候,碰巧电视里在放《焦裕禄》,生动的党员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画面被还原出来,我看着看着就落泪了,感觉心里充满了力量。”她被一种名为精神的东西鼓舞着,她也愿意把这股能量传递下去。2018年,牛犇入党,秦怡大姐就是她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未完待续)

(据《文汇报》)

新闻推荐

山东新泰农商银行代办员诈骗获刑10年 骗取156名村民639万发放高利贷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山东新泰农村商业银行代办员赵杰犯金融凭证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对其犯罪...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今年97岁从艺80年 秦怡,国宝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