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上的中国》梁衡 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8月版
□ 禾刀
执着推广“人文森林”理念的作家梁衡因为热爱古树,数年来多次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了找树、赏树和写树,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川河流、乡野田间。《树梢上的中国》撷取的20棵古树,虽然离他当初制订的100棵古树的宏伟采访目标尚远,但透过这些古树,依然可以穿过历史的深邃时空,看到始终有一种生命在默默地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世界上,也只有树这种生命可以将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尽收“眼底”。
提起树与人类的关系,想必人们张口就能数出一大堆。比如可以当柴火、制作家具,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氧……自古以来,树就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除了为人类提供战胜凶猛野兽的工具,还是人们盖房、煮食、取暖的首选材料。在汉字中,带“树”字的成语有近百个,而与树有关的成语更是不胜枚举。
梁衡爱树近痴。为了找树,他常常走进人迹罕至的原始大森林,在那些不曾被人类涉足的地方,发现“世俗”中不可遇见的森林之美。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梁衡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类从自然中的获取往往超出生态承受能力。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人类如同导演卡梅隆的作品《阿凡达》中所展现的那样,大肆砍伐森林,或建成城市,或改成稻田,或筑成道路,在一手制造表面繁荣的社会的同时,又在亲手为自己掘墓。
这绝非危言耸听。兰州大学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疯狂开采应用,“人类正在无情地消耗地球几十亿年进化过程中所累积的氧气”。虽然氧气浓度降低暂时不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但既然开始使用“库存”,就意味着氧气的供需天平已开始倾斜。而且,提高地球氧气“产量”绝非朝夕可待。未来氧气会不会成为人类生存的必须商品摆在货架上?
世界上爱树的人很多,但梁衡在书中讲到的几则故事还是让人眼睛一亮。黑龙江省有一位爱树的县委书记,一次经过林区见一树被人折断,便急令停车,下车脱帽向树致哀。在海南,一位领导听说当地有人伐倒两棵古树后,顿时大发雷霆。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早有爱树护树的陈规陈俗。贵州文斗苗寨的乡规《六禁碑》诞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这也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的生态保护禁令。碑上书:禁砍树、禁毁路、保护油茶、禁挖蚯蚓等。而在江西、浙江等地还流传着一种有趣的乡俗,“若有谁家不小心失火烧了山林,或偷砍了树木,他家的肥猪便被杀掉,村民每户分得一份”。惩罚不是目的,爱树才是根本。当乡规成为一种乡俗,当乡俗成为一种自觉传承的文化时,爱树自然会成为当地人骨子里的基因。
早在人类以前,树木便已存在。回溯历史,树木孕育了人类文明,未来无论科技再如何发达,树木仍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同梁衡一起走近古树,既可以从中寻幽探微,同时还可以透过古树,反窥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从这层意义上讲,一棵棵古树,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传承的一面面镜子。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上海市近日出台校园安全新规,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要求全市中小学校设立学生求助电话和联系人,及早发现、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