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的春节刚过,又将迎来开学季,高校学生饮酒现象再次引发关注。陕西、云南等地有高校发布了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喝酒。有人认为学校此举可以避免学生饮酒行为,减少学生因醉酒出现问题。也有人觉得高校学生已成年,学校的管理过于严苛。你赞成高校禁酒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6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0%的受访大学生赞成高校对学生禁酒。65.4%的受访学生建议学校开展讲座普及过度饮酒危害。受访大学生中,男生占64.3%,女生占35.7%。
65.0%受访大学生赞成高校对学生禁酒
“我们学校外有很多小吃店、大排档,周末大家出去吃饭或者社团聚餐,喝点酒是常事。”在合肥上学的严昭(化名)说。
在北京工作的杨艳(化名)回忆说,她上学时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时会喝酒。“我感觉自己没什么酒量,又碍于情面,就跟着喝一点。毕业时班里吃散伙饭,我喝了一点红酒,之后皮肤就开始起红点,心跳加快。我室友看到后,说这是酒精过敏现象。我马上离开饭桌回宿舍休息。那次经历把我吓坏了。以后再也不碰酒了”。
调查中,83.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周围饮酒的学生多。74.9%的受访大学生遇到过同学喝醉的情况。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76.1%的受访男生遇到过这种情况,比例高于受访女生(72.6%)。
肖雨(化名)来自哈尔滨,目前在武汉某高校读研究生,自认为酒量还不错的她,曾在一次同乡会送毕业生的饭桌上喝醉了。“大家觉得毕业有些伤感,真的是喝"断片"了,我都记不清自己是怎么回到宿舍的,一直睡到了第二天中午,起来后胃还是不舒服,第二天人都没劲儿”。肖雨坦言,有过喝醉酒的经历后,她对酒精产生了抵触,“现在闻到酒味儿就觉得恶心,喝酒把身体喝伤了真是很可惜”。
调查显示,65.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赞成高校对学生禁酒,21.0%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赞成。
杨艳觉得应该倡导学生少喝酒、不喝酒。
毕业后在无锡工作的张泽慧支持学校禁酒:“在学校就该好好学习,哪有什么事需要用喝酒来解决?我毕了业才发现,大学那段时光很宝贵,大学生应该多读书、锻炼身体,别把时间浪费在喝酒上。”
75.6%受访大学生:可用是否饮酒衡量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中,72.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禁酒主要考虑的是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57.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是出于规范学生生活的需要。
杨艳觉得,高校禁酒可以减少学生酒后失控行为的出现,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我上学时,遇到过有学生喝多了在校园里撒酒疯,影响很不好。还有的人会说没喝醉过的大学生活不够完整什么的,这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引导”。
张泽慧认为,不少学生把喝酒当作“够社会”的一种表现,“但现在社会整体饮酒的风气在改变,、公务吃饭禁酒都非常严格。学校也需要对学生饮酒行为好好引导”。
调查中,75.6%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可以把是否饮酒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
高校应如何对学生饮酒行为进行引导?
调查中,65.4%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学校开展讲座普及过度饮酒危害,61.5%的受访大学生希望秉承“宜疏不宜堵”的理念,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管理。
“高校"禁酒令"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但除了从制度上禁止学生在校饮酒外,还需要有一些引导措施,比如多给学生们讲过度饮酒的危害,还有就是不能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喝酒。”杨艳认为。
严昭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完全依靠学校禁酒也是实现不了的,需要多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青年报
声音
高校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回应了部分家长和社会的需要,但这并不利于让大学生以成年人的姿态“断奶”。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
其实很多时候,高校不得不管得多一些。因为在办学过程中,高校确实存在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在一些学生个体行为导致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客观存在维护校园正常秩序的压力。
高校是立德树人之所,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有利身心健康发展的习惯,本就是育人的职责所在。不过,对于是否一定要用规定的形式来进行,倒是值得推敲。
——南开大学学工部部长白云龙
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了,但是在大学校园里还是应该禁止学生喝酒的,一方面是考虑到校园安全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要求。
我们学校的校内商店是禁止卖酒的,虽然没有向西安翻译学院出台专门规定禁酒,但该校学生手册上是对学生饮酒问题有明确规定的,每年开学都会组织学生学习并考试,而且会不定期开展学生安全主题班会,也会对学生饮酒行为做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广东科技学院陈老师
如果孩子所在学校出这种规定,我举双手赞成。孩子一个人在外上学,万一喝酒喝多出事了,家长又不在身边,后果不堪设想。学校如果有类似规定的话,家长也会添一份安心。
——学生家长吴女士
新闻推荐
南都讯记者黄茜发自北京已逝台湾新锐作家黄国峻未完成遗作《水门的洞口》近日由后浪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则关于爱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