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欣红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学生们“舌尖上的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尤其在学校餐饮方面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学生的食品安全,显得尤为迫切。
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规定》将从4月1日开始执行。
校长“以身试餐”,对于确保校园食品安全的意义固然毋庸置疑,但如何让好经不被念歪,依然大有文章可做。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采购验收到保存加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事故。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是否陪餐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实现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如何建设公开透明、贯穿食品安全整个链条的监管机制,才是重中之重。否则,即便校长每一餐都和学生从同一个锅里打菜,都难以确保万无一失。
防范“校长陪餐”流于形式,须多管齐下,共同发力。一者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除了陪餐之外,还应该由家委会出面,组织家长代表不定期走进食堂,实地查看食品加工制作乃至采购保存环节。二者,要借助安装监控摄像装置等方式切实推进“明厨亮灶”。据悉,全国校园食堂的“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50%,不少地方家长可以通过各色后厨App查看工作实时视频。此外,用餐信息公开制度必须成为刚性要求,具体做法或许可以因地制宜、因校而异,但细化和及时两大原则不容松动。
新闻推荐
绘图:杨佳更多“3·15”内容扫码关注南方+国务院《快递暂行条例》发布已满一年,时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南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