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互联网烟草广告仍大量存在且更加隐蔽。4月16日,北京疾控中心发布2018年中国互联网影响数据监测结果,青少年用户众多、监管相对缺位的互联网平台成为烟草营销的重灾区。仅在“小红书”一款APP上,与“烟”相关的营销信息就有9万多条,这些信息多以“测评”“种草”等软文方式展开,吸引大量读者关注。(4月16日《北京青年报》)
此前社会有一句流行语,叫做“身体走太快、灵魂没跟上”。此言用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同样生动形象和精辟。就拿“小红书”APP平台来说,目前注册用户超过1.5亿,很多年轻人每天在这里分享生活经验。然而新近曝光的两起形象危机事件,足见其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灵魂”还远远没有跟上。
其一是收割了无数流量的很多“种草笔记”,存在严重注水现象,并非来自真实的用户体验,而是由博主、明星、专业写手等按照商家需求“编造”的;其二就是烟草广告植入,在报刊电台网站及户外广告载体中露头即遭严打的烟草广告,变身其他形式在APP平台大行其道,甚至被包装成时尚生活方式吸引众多年轻女性,而不少幕后发布者就是烟草营销机构。概括这两起事件的共同特点,离不开几个关键词:软文、营销、炒作、诱导以及平台管控缺失。
“小红书”里大量软文为烟草广告“背书”,违反了控烟法律法规政策。某些个人或烟草营销机构炮制“体验”“分享”软文发布烟草广告,是在欺骗和诱导消费者,突破了法律道德底线。而“小红书”没有尽到平台管理责任,也难辞其咎。
互联网空间不能烟雾缭绕,“小红书”们理应成为“戒烟书”而非“劝烟书”。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广告发布管理和惩戒问责,线上线下需要同向发力无缝对接。对于包括“小红书”在内的更多互联网平台也必须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网络平台和电商企业同样如此,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公序良俗,患了“烟瘾”听任烟草软文泛滥,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想行稳致远,必须让管理的“灵魂”快步赶上,有灵魂、有追求、有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硬核力量。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从16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2018年,我国医疗救助惠及1.2亿人次,支出资金399.7亿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