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明码标价77万多元的车辆,提车则需另外加价30万元,不加价买不到车……“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走访多家汽车4S店发现,部分高档车型加价销售成为市场“潜规则”。加价销售合规、合法吗?加收的钱进了谁的口袋?(4月22日新华社)
不加价买不到热销车,这已经成了市场“潜规则”。消费者动辄需要多花费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价格才能购买到自己心仪的汽车。而额外出的钱,往往还不能开发票,这在于加价销售属于不正当行为,经销商并不会让“加价”字样出现在销售协议、票据中。如果加价部分要开发票,经销商会在发票的项目中开服务费、装潢费、维修费、配件等。这种做法也涉嫌偷税漏税。
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消费者与经销商因加价售车引起的官司,法院都支持了消费者的维权诉求。对此,面对经销商的违法加价,如果多一些消费者勇于维权,经销商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他们通过加价多收的钱,还是要返还给消费者,这对这些热销高档车加价现象,将能形成较好的抑制作用。对此,就需要消费者能够勇于维权,也需要消费者能够理性消费,才会越来越少经销商敢于通过加价来侵犯消费者权益。
另外,根据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经销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或收取额外费用。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3万元以下罚款。但相比于动辄几十万的加价收入,区区3万元封顶的罚款,对经销商来说,违法成本太低。对此,有必要修改相关规定,提高加价销售经营商的违法成本,让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而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督促经销商能够明码标价,对于经销商私自加价的,要依法予以惩治,对于涉嫌偷税漏税的经销商,也要予以依法惩治。
热销高档车加价销售,不能“由市场说了算”。消费者在形成价格同盟的汽车经销商面前,缺乏议价能力,这些经销商已然形成了价格垄断,这才让他们能够肆无忌惮加价销售。要保护消费者权益,要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就需要对经销商加价销售高档热销车的行为说不,要打破他们的价格垄断,让消费者摆脱只能扮演挨打的“黄盖”的命运。
新闻推荐
□余显斌桥,在古代,在诗词世界里,不仅仅是为了过一条水,也是一景,是一幅画。也因此,竖行文字里,就出现了“二十四桥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