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1954年3月6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福建同安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家。代表作有:《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长恨歌》、《考工记》等。
在网络搜索作家王安忆的简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个时候位于皖北地区的五河县还不属于蚌埠市管辖,属于宿州市专区管辖。王安忆当时所在的村子是头铺人民公社大刘庄大队。所以,安徽五河地理坐标,对于作家王安忆来说,算是她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驿站。
16岁的她,于1970年离开父母,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来到当时的头铺公社大刘庄大队插队落户,接受农村再教育。条件艰苦,曾一度使她一刻也不想待在这里,于是,无辜旷工跑到县城去到唐副县长家里加餐补给、或是用母亲给的30元钱跑到红旗电影院偷看场电影、极度无聊也会毫无目的地漫步街头……但是,这里也成就了王安忆,使她的小说《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得以面世。
王安忆的散文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一书中,其中有5篇写的是在五河、在大刘庄的故事,题目分别是:少小离家;房子;不思量,自难忘;投奔唐主任;拽子。
花季少女,本是多梦季节,但现实往往将美梦击碎。原以为一到农村,那里就会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有自己的一番小天地。可是事与愿违,只得与公社主任的大女儿挤在一床,将就度日。在举目无亲的一个陌生的地方,作者对本来应该得到的一间房子看不到一线希望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村妇女主任也就是公社主任的媳妇帮她张罗了一间房子,人性的温暖使作者感动不已,潸然落泪。其实,人的一生中总会在某个驿站遇到难处,只要你说出一句宽慰的话语,只要你伸出一只温暖的手,就会给身处困境的人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王安忆的五河驿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唐震,时任五河县的副县长,他是王安忆的母亲著名作家茹志鹃辗转认识的一个朋友。唐副县长最大特点不善言语,见人总是笑笑。正因为这种所谓的特殊关系,她可以随时进出他的家里,她也可以从他那里为生产队批到优质麦种,她要回上海,他,一个县级干部,用一部破旧的自行车推着她的行李,从县委大院出来,绕过青年圩广场,沿着顺河街过板桥,一直送到轮船码头。此情此景,令她终生难忘,文中写到:“我想,唐主任(我们一直这样叫)为什么待我们这样好,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把投奔他来的孩子们,安然无恙地送上他们下一程的人生旅途。并且,似乎是他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我们都前程远大,所以他从不考虑将我们挽留在五河,五河只是我们这些孩子的驿站,而他是这个驿站的站长。”
在这个驿站里,发生过许多事,仅靠记忆去记录这些事,难免会出现小小的差错,如《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一书有两处记录值得纠正:一,五河县的五条河是:淮、浍、淙、潼、沱,而不是书中的“淮、惠、仲、通、沱”。二,大刘庄位于五河县城西南,并不与江苏的泗洪县接壤,所以这里的农民不存在与别的县,乃至别的省的农民有因土地纠纷而引发的械斗事件。
五河驿站,作家王安忆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其中的酸甜苦辣,无疑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但愿她能记住五河,记住他人生的一个驿站。
行文至此,也许你会问:“王安忆靠记忆,故地梦中游,你咋对"五河"那么熟悉?”余笑而答曰:“胞衣掩埋处,故土揣腹中”。时代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行,愿每个人的驿站安好如春!(张新文)
新闻推荐
据《检察日报》报道我从事媒体行业,做法治新闻报道有20多年了,采访过的检察官、法官、警察不下200人。他们都是我国司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