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拉长时间轴线,眼光往回追溯,就会发现,劳动课曾是中小学的特色课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课表上都有固定的劳动课,班委会还专设一名劳动委员,负责与劳动相关的事务。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还在农忙季节放“农忙假”,让孩子回家帮父母收割农作物或干家务,替父母分担部分劳动。与当今孩子相比,当年孩子的成绩也许不如,但劳动技能却是杠杠的。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事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你说重要不重要?从劳动技能维度,劳动帮人们掌握必要的生产生活技能,甚至成就一门看家本领;从体能锻炼维度,劳动增强人的体质,为人生拼搏打下体质基础;从劳动意识维度,劳动可以养成劳动光荣的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这是成就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素质;从劳动社会化维度,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也是成就工匠的必经之路。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文件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希望各地各级学校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创造条件把劳动课请回来,把劳动课当成一门“必修课”,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要跟上来,与学校教育相互补位。家长应该明白,让孩子参与劳动,不是为难孩子,恰恰相反,正是爱孩子的体现。(连海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媛)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市区西新路的流动摊档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乱搭乱挂等现象较为严重。这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