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挪威做木匠》,是出生在挪威且有21年木匠履历的奥勒·托斯滕森所写的职业生活笔记。读完目录和一个章节后,自然地想起了钱鍾书夫妇旅英时推荐的类似小书:乔治·格罗史密斯兄弟写的《小人物日记》。前者的英文书名是DiaryofaCarpenter,很有生活色彩,极具工匠精神。后者的英文名是TheDiaryofaNobody,则是用喜剧观念来描绘小人物日常生活。
托斯滕森并不是木匠界大亨,他只是一个合法的拥有丰富经验的木匠。他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木匠公司里为自己打工。他简短地讲述自己学徒经历后,开始在忙碌的工作缝隙里描述环境、心情、客户。托斯滕森说:”我的工具就是我身体的延伸。“这很符合亚里士多德对于工具的相关阐释,也谙合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述。对于木匠而言,工具就是和这个世界交流的逻辑和媒介。虽然,做木匠活是木匠的第一要务,但是现实却不得不让托斯滕森成为一个既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又略懂微观经济学和法律的当代工匠。这些无疑也是托斯滕森能够竞标成功,或进一步说服客户的必备工具。
虽然,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想了解欧洲匠人的工匠精神,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淹没在托斯滕森对自身工作的娓娓描述中。托斯滕森认为,造成劣质施工质量的最常见的原因,不是人们常说的投机取巧或粗心大意,而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及管理不善。在托斯滕森的叙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职业责任感强弱是成比例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施工设计插图。从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来看,托斯滕森在尽力把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论在招标和与客户沟通方面,还是在工程的施工与质量监控方面,都极力从综合与效果的视角评估与判断。在寻求控制的过程中,托斯滕森非常注重沟通的艺术。在坚持中沟通,在沟通中坚持,这种观念都是在追求质量的基础上定格的。当然,艺术不排除技巧,比如托斯滕森在客户决定是否签约之前放出自己正在工作的消息,这些技巧都是功夫在诗外的一种表征。
从大众与平民写作的角度讲,这本书的体例拓展了一种写作空间。它不同于一度火热的民间述史文本,它是从一个职业入手的视角写作。写作叙述以类日记的形式展开,颇具流程感与生活色彩;文末附带的术语表,又融入学术与专业的元素,令传统职业手工匠人有了跨国交流的可能。在文风上,我们也看到作者对职业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信心、趣味与感性。例如,在考量地板价格时,作者谨慎地使用高价与合理这类词汇,而不使用昂贵和便宜等词汇。那是因为,一方面,作者为了避免掺入人为体验因素,另一方面,作者也在避免给客户造成一种势利感。平等、客观,甚至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对选料、施工等进行评价,成为一个匠人与客户沟通的最佳方式。
毫无疑问,这本书适合所有在职的成年读者。每个人,只要不低估自己的职业和能力,都能成为一个享受生活且精益求精的匠人,一个充满热情又高度敬业的记录者,给服务对象以承诺与践行,给身边人或阅读者以激励与启迪。
新闻推荐
美国总统特朗普说 将增兵中东约1500人主要承担“防御任务”
5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对媒体讲话。新华社发据新华社电美国总统特朗普24日说,美国将向中东增兵约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