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稀银
今年国庆长假间,“海口一家长放任小孩破坏影厅银幕造成影院设备损失上万”的视频在抖音上传播。视频中影厅内大部分座位都空着,一个小朋友在空座位上爬来爬去,期间多次用脚踢电影银幕。影城负责人承认确有其事,已联系家长商谈相关赔偿事宜。
熊孩子在影院里“大闹天宫”,陪护的家长居然不闻不问,暂不论影城自身管理问题,我们不禁发问:谁来管管这个“熊孩子”身旁的“熊家长”?或许让其赔偿上万元损失会令其长记性,但潜伏在“熊孩子”背后的“缺公德”问题,或许不会因为赔偿而被“抵消”。
联系生活中碰到的“熊孩子”,我在想,他们任何一个假如是我的儿子,我在现场都会无地自容,而他们的父母似非不管不问,却管问无效。这其中诚然有孩子“人儿疯”的天性,但根子还是“法到用时方恨少”,父母仅仅是喝斥推搡是无法奏效的,而我们从“熊孩子”身上似乎看到了他们父母的影子。
家教的核心是身教重于言教,公德来自日积月累的养成。如果我们年轻的父母自身就散漫惯了,“缺德”言行必然“波及”孩子。孩子们是张白纸,父母良好的品行,才是其最美的画卷背景。而我注意观察了类似“熊孩子”父母的举止,显然他们自身即缺乏公德素养,自然教出的孩子又怎会“出污泥而不染”?
公德也不应迁就小孩子。在这些“熊孩子”不厌其烦的“表演”过程中,大人们似乎觉得不该与孩子计较,更多人不愿、不能公开站出来大声说“不”,这也就让“熊孩子”觉得自己的言行并不出格,其父母更不觉压力,“熊孩子”俨然将影院、剧场、车厢及机舱当作了自家的客厅。反过来说,大家都默默接受了,又怎能让他们不肆意妄行?
公德,尽管在道德范畴,但也并不意味着是纯粹个人行为而不加约束。我们的公共场所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许”,但一旦大人、小孩违背了,该怎么制止,如何处罚,哪怕是给予一定的批评,有吗?似乎有,但又没有!行人乱闯红灯怎么也制止不住,交管部门只是公示乱闯者的影像或身份信息,结果比罚款还灵光。这也说明公德要让全民养成,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也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而该管的还是要管,记入个人诚信记录不谓不可,增加专业或志愿公共场所稽查员也是可行的。
应该说,“熊孩子”不可怕,他们缺少公德也不是不可救药,问题出在他们身上,但根子却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只有形成“综合治理”的格局,那我们的“熊孩子”才会变得更加可爱。毕竟未来的他们能否具备公德心,将决定着未来社会是否“德行天下”。
新闻推荐
张愈升桑植是一个县名,非常不起眼。她就像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隐匿在湘西北十万大山的皱褶中,很少被人所知。但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