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据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鑫星介绍,全国多所高校已开设“恋爱心理”相关课程,但课程名字可能有所不同(《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
大学“恋爱课”不是新事物,不少大学都曾列入选修课供学生们选择,如早在2013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爱情与婚姻》,引得千名学生争选。大学生需要“恋爱课”无须置疑,因为恋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生理需求,其间必然存在观念、心理、技巧乃至性等诸多的现实问题。
不过,“恋爱课”怎么开向来都是一个问题,见诸媒体的一些大学的“恋爱课”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点,甚至课程名字都五花八门,至于授课方式、开设课时、考察办法等则千差万别。站在尝试与创新的角度来说,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婚姻与恋爱是严肃的,如果“恋爱课”总像谈恋爱一样,靠摸索、靠感觉,显然不够严肃,更缺少权威性。而且,“恋爱课”在一些学校有一搭没一搭地开,缺乏持续性,也不是个事。
“恋爱课”课出多门,都在自摸石头,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但是,真正尴尬的是,类似于婚姻情感、恋爱乃至性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总是摸石头而不过河,缺少方向上的指导、规律上的研究,以及实践的评估和总结,导致形式意义大于实质。
“恋爱课”作为具有普适意义的课程,更该在推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结合上,找到平衡点,应逐步编制符合国情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确立相对规范统一的普遍原则,培训专门的师资,在此基础上指导和规范高校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增强权威性。此外,单纯的“恋爱课”并不足以解决所有大学生婚恋情感方面的困惑,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恋爱方面一些理性观念之外,更需要在个人面临个案问题时获得帮助,提供针对性、私密性的咨询与疏导。
因此,“恋爱课”也需要准确定位,毕竟恋爱没有标准答案,是现实生活所需,不能简单当作学分来修,把婚恋教育当成课程功利,而作为大学生情感婚恋干预、指导和服务的方式,似乎更恰当。对此,高校应有系统的规划,而非唯课设课。
◎木须虫 公务员
信息时报评论邮箱:xxsbpl@126.com
新闻推荐
八天长假过完了。学生回校,重新调整到“学习模式”状态。这时,也是学生情绪问题的高发期,家长不要忽视。中学心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