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眼下,全社会都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0月9日,福建省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揭牌,肯德基将余量食物放在餐厅门口设置的“食物银行自取站”,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市民,践行勤俭节约风尚。不要以为这在中国是个新鲜事儿,其实上海市早些年已经有了食物银行。2014年起,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就开始摸索食物银行落地中国的模式,并于2015年,在浦东塘桥落地了中国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10月13日《科技日报》)
可以说,这是“光盘行动”向“光储行动”的延伸。酒店、超市、食品商店以及个人,都会有一些别人仍然可以安全食用,而自己不再需要的食品,把这些食品白白扔掉,既是一种浪费,也增加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负担。但把这些食品送给生活困难的群体,可以节省他们食品方面的开支,省下的钱可以提升食物以外的生活需求,诸如孩子的教育,老人的护理等,也促进了消费。
以往也有一些超市把临近过期食品送给社区老人和环卫工人等困难群体,但是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力,要根据时间进行对接,还要为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担心,作为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还可以,但天天要这样做,很难坚持下来。而以“共享共建”理念推出的“食物银行”,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
以位于周家嘴路2309号的江浦路街道食物银行为例。早上8点半左右,来自各商家的食物会汇集到这里的食物银行分点。上午,一些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就会陆续取走自己想要的食品。到了下午四点半,如果这里的食物还有余量,工作人员就会将其交给街道附近的环卫所,环卫工人可以领取到食物福利。
或许有人担心,一些真正生活有困难的人觉得吃嗟来之食等同于乞讨,拉不下面子领取食物银行里的食物,而有些爱贪小便宜的人又会哄抢乱拿食物,导致食物银行不能将食物真正分发给有需要的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食物银行用科技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上海食物银行安装了食物自动领取机器,扫描身份证后,按下所需食物的相应按钮,食物就会自动掉出来。操作模式和自动贩卖机一样,但一张有效身份证一天只能领取一次。其后台还有一套系统能够动态分析群众领取情况,特别是重点困难服务对象的领取情况。同时,食物银行里的食物大多会经历多道把关,包括超市、生产厂家等捐赠单位自己的食物检测,作为“第三方”的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检查,更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起了庞大的食物信息数据库,确保每一份进入循环利用网络的食物都是安全可靠的。
据报道,目前,上海绿洲已在全市设立超过100个循环点,社区、学校都成为“食物银行”的授权分发点,通过一系列确保食品安全的规范性流程和操作,把本要被丢弃的食物分享给有需要的人。今年浦东将设立25个“食物银行”循环点,推动超市、家庭把吃不完的过量食品投放进来;而社区的“家门口服务”组织也可以助力这一过程的精准对接,让更多食物实现“物尽其用”。此外,浦东还计划发动全区50万名青少年自愿到25个“食物银行”循环点参观打卡,切身感受食物的绿色循环之旅。
如此一来,既杜绝了储存上的浪费,又帮助了困难群体,既减轻了垃圾处理的负担,又对青少年形成现场教育,这样多赢的创新举措,值得各地大力推广,甚至让它成为文明城市的标配。更希望有更多“社会资源再利用”模式在各地创新出来。
新闻推荐
●安全注意事项1、关闭门窗,以防球形闪电和球雷侵入等。对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来说,关闭门窗可以预防侧击雷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