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中午没时间管、学校又没食堂,相当一部分城市上班族会选择校外午托班保障孩子吃饭、午休。多年来,藏匿在城区街头巷尾的一张张“小饭桌”成了不少孩子放学后的主要去处。但由于普遍无证无照、行业鱼龙混杂、食品安全风险高等,校外“小饭桌”饱受诟病。而离了这些“小饭桌”,不少家长工作日托管孩子又极为不便。争议之下,到底该如何管?(11月2日法制网)
应该说,所谓的校外“小饭桌”,还是由来已久孩子午间托管难的话题,上班族的孩子吃饭、午休有刚性需求,学校又无法提供,只能放任市场满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自发“小饭桌”之类在灰色地带非法而合理地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风险。
所以,治理校外“小饭桌”,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午间托管服务特别是优质安全服务供给的难题,不立足于此,单纯的禁止于事无补,最终都会陷于关不得、管不好的困境。
优质安全服务的关键在于服务与消费本身的经济性,即具备安全条件与服务的投入以及为之能够买单的供给关系。“小饭桌”之所以隐患不少,主要还是“因陋就简”的低成本与低收费的低端原始,提供不出安全可靠的服务品质保证。同时,由于校外“小饭桌”服务的零散,无论是基于运营的预期,还是迎合竞争的需要,都缺少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的动力,单靠市场自发,很难短周期发育完善。
托管靠市场走不通,而依靠校内同样是难题。中小学生所需要的托管,既有午间托管,也有放学后的延时照顾,学校提供相应的服务,需要提供相应规模的食宿和照管条件,即设施、设备与人员队伍,不但谁来投入成问题,一旦学校将其变成了责任的一部分,如何收费就有了瓜田李下的嫌疑,并且可能加重学校教师额外负担,无法持续,很多地方尝试校内托管最后不了了之,多因如此。
可见,学生的课后托管服务,既不能由学校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游离在校外放任市场满足,而是需要精准定位托管服务的属性,避免走“两个极端”,找到教育、学校、家庭与市场之间契合点,合理地分摊责任,算好托管成本账,制定好分摊的方式和组织管理的办法,求得各方的最大公约数,走学校牵头服务社会购买,社会组织与学校共建,成本由政府与家长共同分担的路子,为学校教育所用。
如,午间的托管,地方与学校应当加大投入,改进学校食宿条件,组织人员提供托管服务,收取必要的费用;如果学校不具备托管基本条件,由财政给予服务一定的补贴、家长也出部分服务费用,由学校会同家长就近购买集中服务,行使监督管理责任,引导市场提供规模安全品质的服务。
新闻推荐
□陈广江针对引发热议的丽江古城一银器店老板骂游客“垃圾”一事,丽江市古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