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很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有很多不知道怎么爱孩子的父母。有些爱变了味道,成了“毒药”。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使用某些心理策略来侵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控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的举止、学习习惯、择友等行为管太多不好,但相较于明显的行为控制,心理控制发生得更加隐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更加严重。那么,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以爱为名实施哪些心理控制呢?很多时候可能父母自己也未意识到。
鼓励孩子依赖
使用“鼓励孩子依赖”策略的父母,会通过获得孩子的“离不开”或偏爱来控制孩子。“你做不了这个,妈妈来做吧!”“你不需要我了吗?”“爸爸和妈妈只能选一个,你更喜欢谁?”当孩子开始想独立做一件事,他们就会崩溃和愤怒,这是害怕孩子不再依赖自己的一种恐慌,但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恐慌,所以用愤怒和伤心来威胁孩子,以期将孩子拴在自己身边。
父母需要通过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和偏爱,来坚定自己的价值,所以孩子有时候会以自己的“无能”来迎合父母的需求。总是忙于照顾孩子的父母,不妨停下来想想,到底是你需要不停地付出,还是孩子本身确实需要被照顾呢?
贬低个人价值
“你看看你,干啥啥不行,根本没救了!”“你这么内向,以后怎么适应社会呢?”“为什么别人能考100分,你就不行?”有些父母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常常表达出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怀疑,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没有价值。
这种贬低式教育是一些父母经常使用的教育方式,他们以为这是教会孩子学会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教育手段,却不知这极大地压抑着孩子的个性。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自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卑微,只要出现问题都是自己的错。
诱导孩子内疚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我们省吃俭用给你报的辅导班,说不上就不上了?”“这个家为了你牺牲了多少,你就考这个分数?”使用“诱导内疚”策略的父母,经常表现出牺牲者的样子,以期用“示弱”或“示好”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同情和内疚感,从而实现控制孩子的目的。有时,他们会把自己的失望和牺牲者心态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做出对等的牺牲,让孩子不能享受任务本身的乐趣,而是必须背负某种责任或使命去生活。
父母自身没有认识到,当他们诱导孩子内疚的时候,其实也在表达一种自身的无助,他们似乎想说“我已经做得这么好了”,但其实在说“我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我的能力就这样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不行”。这种自身的无助和焦虑,会因为孩子的不回应或回应得不够而加强,从而以更加惨的“人设”来期待孩子的关注和回应,但往往得到的,只能是孩子对其更加冷漠和厌烦。
有条件的爱
使用“有条件的爱”策略来控制孩子的父母,其关心和感情取决于孩子是否实现了他们的期望。孩子都害怕父母收回对自己的爱,有些父母用威胁切断对孩子关爱的方式来达到对孩子的心理控制。比如当父母感觉到孩子不受控制时,就会故意忽视孩子,不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孩子,威胁不给孩子吃饭或买玩具,甚至干脆说不要他了。要知道,在和孩子谈条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孩子心中的安全防线,那个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不认可,而不敢承认错误,看不到自己的美好,甚至失去对生活的期望。
以上心理控制策略,有时候是父母的有意使用,而更多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一种处理方式,父母潜意识里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独立的个人。这些心理控制会无形中破坏孩子对安全、亲密关系、能力和自主性的基本需求,使得孩子对内觉得自己不行、不够好,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对外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或反社会行为。
认识是改变的重要一步,当父母们要脱口而出某个指责时,请自己是否在试图使用某些心理控制策略来伤害孩子。
作者介绍
邓之君,心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儿童认知发展与家庭教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参与编写及翻译多部儿童心理发展书籍。
新闻推荐
热点观察几年前,看到子女整天抱着手机,一些上了年纪的父母会很不解,有的甚至会加以斥责。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用上了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