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就《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
过去在中小学,各类竞赛扎堆举行,学生赶场“考证”忙。特别是有些竞赛,被冠以各种“国字号”头衔,被主办方吹嘘“可以为升学加分”,更是让不少家长趋之若鹜。“培训热”“报班热”随之愈加兴盛,竞赛在功利化之路上越走越远。
竞赛何去何从?近年来,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已经经过几轮洗牌。但竞赛功利化乱象仍然存在,加重了学生、家长的压力和负担,需要予以重视。对此,近年来,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门不断研究细化治理方案,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中小学生竞赛活动。
一直以来,社会上不乏给竞赛“降温”、给学生减负的号召、呼吁、劝导,但实际效果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附着竞赛之上的“好处”并未完全被剥离。竞赛去功利化是当务之急。《办法》要求“竞赛成绩不作为入学加分依据”,无疑直击要害。当竞赛成绩、证书不再作为招生依据,不能带来任何加分升学的便利,“竞赛热”“培训热”自然就会随之降温,夹杂其中的功利导向也会不断被弱化。
与升学加分不挂钩,应该说,竞赛去功利化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反对竞赛功利化并不否定竞赛本身,不是要一棒子打死竞赛。根本上说,去功利化也有利于竞赛回归发展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功能。当然,政策实效看落实,只有有关部门、学校落实到位,让竞赛与升学脱钩走得更深更实,才能真正裨益于竞赛去功利化。
(张冬梅)
新闻推荐
当记者采访设备被抢,选择报警维权后,处置民警却反问:“如果你那么厉害,你就自己处理好不好。”这一幕发生在海南海口,据新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