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悦
1月17日,腾讯PC版QQ在多个技术论坛被指涉嫌扫描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1月18日,腾讯QQ致歉,承认QQ读取用户浏览器数据,并称是为了对抗恶意登录,所有相关数据不会上传至云端,不会储存,也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用途。目前,QQ已更换检测恶意和异常请求的技术逻辑解决安全风险问题,并发布了全新的QQ版本。
不知不觉就被QQ采集了浏览记录,不仅限于QQ浏览器,而是所有浏览器的历史访问记录,想想是不是很可怕?腾讯将此行为定义为“读取”,而用户称之为“偷窥”,由此不难看出双方对事先告知必要性的认知差异——作为网络运营者,腾讯在征集个人信息时,并没有告知用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实现用户知情同意。读取浏览历史用以判断登录风险,也要提前告知用户,如果不告而自取,就是“偷窥”,何来“读取”一说?
腾讯回应称,所有相关数据不上传、不储存,也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用途。但从技术人员对QQ代码的分析来看,腾讯获取浏览记录后,会对信息情况进行分类,比较历史记录中的淘宝、天猫、京东等搜索链接,而比较搜索的关键字为炒股、融资等。这显然超出了解决安全风险所需的数据范围,更加接近使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不少网友感叹,难怪刚刚搜索过的东西,广告就随之而来。腾讯在回应中对数据分类、比较搜索等目的外的数据使用行为避而不谈,“对抗恶意登录”的说法有避重就轻之嫌。
这是一次被发现的偷窥,让人不安的是,还有多少“隐藏的眼睛”没有被发现?一方面,网络运营者采集用户数据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普通用户很难看懂程序、代码,发现网络侵权事实。此次QQ侵权的讨论最初也只局限在技术论坛,只是少数技术人员可以看懂其中的代码逻辑。另一方面,就算腾讯承认不合理读取了浏览记录,又怎么样呢?是否如网友所说,用道歉平息舆论,然后以更不易被察觉的方式继续偷窥?可以说,腾讯作为互联网三巨头之一,俨然形成了垄断地位,为用户隐私保护和维权埋下了隐患。
腾讯道歉了,QQ版本也更新了,但还是有不少用户质疑“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企业和用户间的信任严重滑坡。
通过这次事件发酵,想必网络运营者会进一步意识到,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企业“用隐私换方便”已经成为过去式。网络运营者要平衡好用户隐私和商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过度采集用户数据无异于竭泽而渔,只有在知情同意原则下合理采集、使用数据,才能实现用户和企业的双赢。
新闻推荐
文丨白丽萍编辑丨吴晓薇再致1人确诊!“小饭桌”隐患应正视1月17日,北京市通报一例6岁男童确诊,流调发现其曾在顺义区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