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年的气氛便如蛰龙般抬起头。年,在说文解字里意为“谷熟也”的意思,引申为一年的收成、年纪、年节、年代等,过年就是过春节。作为岁末春首、百节之王,春节是从祈年祭祀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古人总是以最隆重的方式进行庆贺。唐朝《唐六典》规定,过年放假7天。宋朝春节、元宵各放假7天,连起来近半月。明清时期实行封印放假过年,从腊月二十一直到正月二十左右,官员们都不用上班,“以酬一岁之劳”。官家如此,民间更甚,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基本都算过年,不用耕作劳动,也不用开门经商营业,所有的集市都歇业。为了庆贺新春,人们从腊月就开始忙碌,洗刷扫涮,除尘布新,杀猪宰鸡,烹蒸煮煎,赶制新衣。到了春节,人们穿戴一新、拜神祭祖、走亲访友、驱邪攘灾、纳福祈年等。这些文化习俗经历了代代相传,一辈告知一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这种普天同庆,不仅反映了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还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特别是它将人的情感联系的更加紧密,使青年人得到教化,让家的味道更浓,老少皆乐。
谁也没想到,时代的洪流让曾经的传统春节被打上了“繁文缛节”标识,物质丰富让人们对过年已没了新鲜之感,路途的遥远与“压力山大”的生活让一家团圆变成了遥首相望,少有问候的走动让亲朋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没有了敬畏与信仰,没有了习俗和传承,没有了亲情互动,也没了教化感受,过不过年与平日一样,春节的气息也变得平常,于是人们不免用回忆的方式,打捞旧年岁月里的那些春节美好。
有些东西可以摈弃,有些事物可以改良,但过年就要有过年的样,即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但还得要“新年旧过”。虽然我们吃穿不愁,日子光鲜,但还有病害灾难,烟熏火燎。将屋舍打扫干净,早出晚归的一家人穿戴一新,聚在一起同守欢乐,这是家和万事兴;我们挂春联、贴门神、请福字,毕恭毕敬地祭拜先祖,是敬畏天地自然,感恩先祖功德,牢记奋勇向前;我们走亲访友,是因为我们有着一奶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着同甘共苦、互帮互助的友爱;我们陪伴家人、吃喝玩乐,让辛苦一年的身体得到充分休养,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经济富裕,还有健康快乐,思想充实,情感丰盈;我们倡导新年旧过,不仅是为了传承弘扬我们的春节文化,更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文化与物质经济实现双飞。
即使我们不在乎、不讲究,也应与时俱进,让旧年有新意。虽然鞭炮不响了,但春联要贴。我们可以围炉守岁、共话桑麻,敲鼓舞龙扭秧歌看社火。我们可以让整天为我们搞后勤工作的父母坐下来,为他们做一顿丰盛年饭,听他们絮絮叨叨,共看春节晚会;我们可以陪着孩子玩一天,不讲其他只要快乐;我们可以和难得一见的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喝茶下棋联系感情。我们不用考虑上班挣钱,也不用担心工作干不完,安心养精蓄锐,只待春天再次出发。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虽然年还是那个年,春节还是那个节,但只要我们坚持“新年旧过、旧年新过”,就一定会让年过得隆重出彩。
新闻推荐
基本案情:近日,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盗窃案,与以往普通刑事盗窃案件不同的是,这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