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春运正式开启,与往年相比,返乡旅客明显减少。飞常准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8日12时,全国已取消客运航班超半数。
在多地“就地过年”的倡导下,春节期间人口迁徙最大的群体——数亿异乡打工者,面临一道急迫的选择题:回家,还是就地过年?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众多从业者,了解他们的过节安排。
低风险地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受寒冷天气等因素影响,北方地区的不少工地已早早放假,一些工人2020年12月底就返回了家乡。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还是想和家人团聚,陪陪老人、孩子,已经订了2月初的票。”一位河南籍建筑工人说。
南方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外省工人1月初就可以离厂回家。
在浙江台州打工的张国栋买的是1月27日回山东的机票,今天已经到家。有的家在低风险地区的工友一周前就已经返乡。张国栋说,“回乡要向村里提前报备,回去前、回去之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一共做三次,费用自己出。”
记者了解到,有些在低风险地区从事家政等服务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在1月份陆续返乡。
北京一个家政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公司100多名员工,三分之一已经回家,留下的员工中一小半是本地人。
浙江台州一家模具生产企业已经联系好当地酒店,为留守员工统一提供食宿,每人发放1000元补贴。“如果所有外地员工都留下来,按平均每人2000元的标准,我们准备了约80万元红包,但估计用不完。”企业负责人说。
“花式”福利留人,津贴礼包吸引打工者
目前,北京、天津、浙江、福建等20多个省市发文为春节不回家的打工者送出包括现金补贴、租房补贴、消费券等在内的多项温馨福利。江苏苏州还提出对春节期间外地留苏职工给予落户加分。
“花式”留人政策下,不少打工者选择留下。还有一些原本打算回家的人退掉了回家的车票。
在浙江义乌的杨村社区,按照近期房东调查登记情况来看,有15%左右的人愿意留下来。房东龚小宝有14间房屋出租,租客主要来自吉林、江西、湖北等省份。“起初只有一间房客留下来,市里政策出台后,又有两三间的租客表示愿意留在义乌过年。”他说。
黑龙江人郑凯是中铁四局路桥公司长春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的现场施工队长,这个春节,他选择在工地和工友们一起过年。“半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其间如果工作还能得到1000多元奖金,再加上3000元补助,不回家能多赚7000元。”郑凯掰着手指算着。
郑凯说,公司准备了奖金补助以及各种慰问品,宿舍房间有电暖器,淋浴间有热水,工地上还安装了网络设备给大家和家人视频联系。“除夕就先和家里人视频,再和工友们一起开联欢会、包饺子。”
在东莞,一些工厂发布的福利方案让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员工坚定了就地过年的想法。许多员工踊跃报名表示愿意留下,有些买了票的人也退了票。
华美食品集团董事长助理、集团副总经理周宏纯表示,集团拿出60万元发放薪酬和奖补,30万元筹备春节期间文娱活动,还新建了健身室、母婴室、阅览室等,购置了20多台洗衣机。
员工易丽红一开始是想回家的,爸妈还有小孩都在湖南老家,这将是她结婚后第一次不在家过年。“一是担心路上不安全,加上留下有补贴,还能参加抽奖等活动,所以就不回了。”她说。
据介绍,东莞目前多家规模近千人的企业,留厂过年员工超过半数。这些人也将是年后复工复产的重要力量。
在一些大城市里,还有不少虽然没有额外福利也愿意就地过年的人群。前程无忧最近发布了以职场人群为调研对象的《2021年新春假期去留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66.7%的受访者选择就地过年,其中,异地就业者占比达到半数以上;37.2%的人愿意春节假期返岗,他们大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从业者。
29岁的沈阳人小杨在北京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工作。今年春节,她已经和爸妈说好,不回家过年。
“就地过年挺好的,要不来回要做好几次核酸检测,回去了也是在家待着。”小杨说,不回去反倒省心、更轻松,“不用再被各种亲戚叨叨催婚,也不怕熊孩子弄坏东西惹人烦”,她准备用春节假期好好放松一下,“补补觉,追追剧”。
在上海某公司工作的天天今年也不回家,但他更多是担心再回来时要隔离。“公司内部通知,外地回沪一律居家隔离14天,隔离期间不带薪。”他的工作和各个部门都有交集,就算隔离期间不上班,大家还是会找来,“到时候就成了无薪加班了,不如不回。”他说。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作者(左一)在演绎小品《瞧这一家子》。(摄于1989年5月)郑玄文/图1989年5月初,母亲接到所在单位的通知: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