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真
贾平凹小说《暂坐》,开篇写了一副杭州山寺门联:“南来北往,有多少人忙忙;爬高走低,何不停下坐坐。”
坐,是一种姿势。坐坐,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打招呼的意思,并且拉出一张包浆水亮的小登子,表示礼貌。
小凳子是最经典的坐具,几个乡人笼手坐着晒太阳,坐着聊天,坐着做手工活,屁股底下垫着小凳子。
小凳子这种坐具,做手工活方便,从前乡人打蛋片子,就是用麦草手工编织,织成一格一格,用来存放鸡蛋,或鸭蛋,小凳子坐在屁股底下大小合适,高低正好。
长凳子是乡人请客时普遍使用的坐具。吃饭时,人多,拖长凳子。长凳子就是板凳,几个人合坐一条板凳,围在一起,喝酒、吃饭、聊天。
坐坐,当然还有椅子、沙发,有木头椅、布椅、真皮椅;布沙发、真皮沙发,都不如小凳子来得亲切,来得随便、自由,更有生活气息。
我到乡下去,捕鱼人在河边搭了窝棚。我从堤上,下到河沿,进入窝棚时,有几个人,也正好在窝棚里聊天,他们是一个村的,闲而无事,也不说话,或者说得很少,在那儿坐坐。我看见其中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背倚着一堵矮墙,心静平和。
坐坐,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有人登门了,如果连只凳子都懒得搬上,除了这个人不受欢迎,主人的态度冷淡、傲慢,有失礼仪。
小竹椅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坐具。冬暖夏凉,冬天要垫一副棉垫子。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张小竹椅子,被串门的邻居坐得竹篾泛红并且发亮,似有一层包浆。
小竹椅坐过的人多了,骨板有些松动,坐上去吱嘎作响。
坐坐要有坐具,虽然也可席地而坐,但总不如有坐具更有仪式感。
坐在小凳子上可以稀哩哗啦吃一碗面,也可以喝一碗粥;可以拉二胡,也可以吹笛子。
坐一张太师椅过于严肃死板,坐沙发过于一本正经,坐老板椅也需实力和地位,坐小板凳接地气,坐小竹椅也很自然,没有虚伪的客套,落下屁股便坐。
在乡下,我曾坐在大南瓜上。屁股挨到南瓜凳子,也是一种坐坐。南瓜表皮粗糙,有小疙瘩。南瓜宛若一个容器,正好盛进一个人。
在街市一隅,有个髯须飘飘的老者,人有些怪,以捡废品为生,睡在用纸箱子简单遮拦的楼道走廊下,从不与别人说话,一个人沉浸在自已的世界,人们只看到他的背影,在磨磨叽叽忙他自己的事情。老者有时用捡来的粉笔头在地上算算写写。有一天,有人看见走廊上放了一把旧椅子,上面有张小纸条,是老者写的:你如果站累了,可以坐坐?
有人还将“坐坐”这样的客气话写在宣纸上。汪曾祺说他外祖父把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
小蒲凳也是用来坐坐的。孙犁《荷花淀》中“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人坐在小凳子上,像一株植物被接上了地气,身体生了根须。
山道上的石阶、园林里亭子、水边的美人靠、路边的长椅……都是给人坐坐的。
“坐坐”是亲热的招呼,拿你当朋友。
在古玩市场,我认识的鲁小胖,收藏了几十只明清年代的小凳子。鲁小胖有一只清代带抽屉的小凳子,做工讲究,品相一流,不知出自何人府上?也不知何人无事时在上面坐坐。
“坐坐”,现代人有一种理解,就是吃饭喝酒,边吃边聊,互相嘘寒问暖。
其实“坐坐”很清淡,清心寡欲,清新意境,清坐闲谈。
爬了一座山,走了半天路,累了、困了,就想停下来歇歇脚。那年我在安徽登山,快爬到山顶时,周围是一片茶坡,也没有地方可去,便在山顶上坐坐。
“坐坐”,有人生悠然的风轻云淡,坐坐是在那儿吹风。坐坐的过程,是一个大汗淋漓,周身被吹干的过程,胸中有块垒,也渐渐烟消云散。
一个人,繁荣散尽,天高云淡,到处走走,他喜欢带一张折叠式的小马扎,走累了,坐坐。
已进入人生的闲情淡定状态,他不慌也不忙,于安妥中得心灵安定。
坐坐,心平气和,喘气均匀;坐坐,平平淡淡,没有大客套,也不失小礼节;坐坐,也俗,也很客气。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今年春运,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出行客流较往年回落不少。尽管出行压力减小,但出行安全“不打折...